心理科普 /Psychology
教育丨最应是温暖的家,何以让每个人都活成了孤岛?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9-03-11 | 1273 次浏览 | 分享到:
若是失去了家,心灵意义上的家,那么这个人便成了人生的流浪者,灵魂无处安放。

都说家是温暖的港湾,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家是让他们倍感孤独的地方。

 

家人(父母、伴侣、孩子),本应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之人,是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霜雨雪最坚实的后盾,但对于某些人来说,那只是同住屋檐下的陌生者。

 

若是失了家人的爱,一个人的内心一定会有一处阴影,一个永远缝合不了的洞。家是安放灵魂最重要的地方,若是失去了家,心灵意义上的家,那么这个人便成了人生的流浪者,永远在路上。

 

很多走进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这样一些有家不想回、灵魂无处安放的人。

 

这可能是一个丈夫和父亲。他感到孤独。他在外为生计奔波,辛苦劳累,但回到家,疲惫的身心无法得到休息,还要面对时常生气的妻子和叛逆疏离的孩子。他不了解他们都在想什么。

 

这可能是一个妻子和母亲。她感到孤独。她兼顾工作和家庭,操心老人和小孩,心里委屈无人理解,辛苦无人分担,还要面对冷淡的丈夫和令人操心的孩子。她不了解他们都在想什么。

 

这可能是一个儿子或女儿。他感到孤独。他被繁重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还要每天面对不开心的父母。而父母永远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他想要什么。他内心的烦恼无从诉说,与父母根本无法交流。

 

家是因爱而诞生的,为何却让每个人都活成了一座难以相互交流、理解的孤岛?

 




他们也许会说:“我爱他们(家人),但我不知道怎么走进他们。”同样的,他们也不知道怎样让对方走进自己。

 

他们都站在自己的孤岛上,渴望家人的爱、温暖、理解、支持,可是这种心灵的分离让他们越来越不了解对方。不了解导致不理解,不理解导致不信任,不信任导致怨恨与仇视。

 

家因此分崩离析,成了伤心的利器。

 

谁是最痛苦的受害者?也许很多人会说,是孩子。因为孩子最弱势,最无辜。确实,未成年的孩子可能还无法掌握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但我想强调的是,在这个家里,每个人都是痛苦的,无论他以何种形式表现痛苦。

 

因为一同在受苦,所以他们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该为这份痛苦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如果你还希望重新得到彼此的爱,那么你就该为此做出改变。

 

首先,审视自己的家庭互动模式,了解是什么分离了彼此?

 

然后,学习如何去重新建立爱的连接。你必须确保这是正确的方式,而不是你以为的正确的方式。所以你必须挪一挪屁股,尝试去对方的位置坐坐看。

 


我们来看看一些常见的生活场景:

 

工作了一天的丈夫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家,本以为会有热腾腾的饭菜等着自己,却发现厨房冷冷清清,丝毫不见饭菜的踪影。又饿又累的丈夫不由得火冒三丈,冲着房间大声叫骂:“你这一整天在家都干什么了!连做个饭都不会吗?我在外面那么辛苦,回到家就这种待遇!……”

 

躺在床上发着高烧的妻子此时一肚子委屈和愤怒,她以为丈夫会走进房间看到生病的她心疼地关心几句,然后让她好好休息,给她做饭或定个外卖。现在丈夫骂完之后却连房间都没走进来,她越想越气,不由得骂回去:“你辛苦,我就不辛苦吗?你以为照顾家里就容易呀!……”

 

这时候也许儿子回家了,带着一脸的兴奋:“我们班今天的篮球赛打赢了!”这时候妈妈没好气地回他:“别老想着打球,学习更重要知道吗?”

 

儿子像泄了气的皮球,撇撇嘴,“没劲”,回房间去了。

 

女儿带着考不好的语文试卷回家了,一脸沮丧:“我没想到我的作文会得这么低分……”这时候爸爸一脸不在意:“我都跟你说过了,写文章没前途,把数学学好重要。”

 

女儿仰天:“爸!算了,以后不跟你说这些了。”

 

“我说错了吗?!”这时候丈夫和妻子可能难得地感到一致了。

 

让我们做个角色扮演的游戏,站在每个人的位置考虑他们的心情,也许你能体会到,其实他们都在尝试表达自己。

 

丈夫和妻子都在表达着自己的失落和委屈,他们处于疲惫、饥饿或生病的状态,希望被照顾。但他们都没有探出头,去瞧瞧自己亲爱的伴侣正在经历什么。

 

儿子和女儿带着学校的经历回到家,在表达着自己的快乐或悲伤,他们希望分享或被分担这份心情,但是他们得到的是情绪的否定。同样他们也没有观察到,此刻父母正经历着艰难时刻。

 

这是他们共同的互动模式,也就是问题症结所在,他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交流是无效的,反而把对方推开得更远。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地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呢?

 

1、培养同理心。

 

同理心,是能够设身处地感受对方情绪、理解对方想法的能力。这是一种能力,不是天生自然拥有的,也不是产生了爱的情感后附带的。也就是说,他爱你,但确实可能无法理解你。

 

但因为理解是和谐相处、信任和增进爱的基础,所以作为人都必须发展出自己同理别人的能力。而这关键在于,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换位思考。

 

在说话之前,你先让自己想象“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而不是带着自己狭隘的经验去评判他。如果你理解了,不妨表达出来“我能理解你……”、“我可以想象你……”、“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也会……”。

 

2、保持开放的心态。



如果你实在不理解,你也可以通过询问和倾听来增进理解。而这个过程的关键是,保持开放的心态,暂时放下自己的情绪。

 

记得用开放式的问句去询问“发生什么事情了?”“你是怎么想的呢?”等等,而不是直接封闭式地质问:“你是不是打架了?”

 

问了之后,记得听,用心而不只是用耳朵听。你可以尝试复述对方的话来确保自己听到的是对方想表达的,“你想表达……是吗?”“我听到的是……,不知道我理解对吗?”

 

3、学会认可对方和承认自己的错误。

 

也许你内心也曾觉得对方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但你就是不想说出来,也许说出来就代表自己“输了”。但这就是问题所在。

 

当我们把关系视为“斗争关系”,必须要“战胜”时,爱已经不在了。再怎么沟通和争吵,都只会更加难过了,不是吗?

 

所以当你愿意“认输”时,你才会“赢”,赢得爱与理解。所以不妨告诉他,“你说的也有道理。”“你说的某一部分我是认可的。”“我的某个行为某句话让你不开心了,对不起。”

 

4、准确表达自己。

 

在每个人都很喜欢的“表达自己”的这一部分,要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是你的责任,让对方理解你。

 

即使你是个文学大师,你仍然可能让对方误解你。沟通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你需要耐心地澄清你的意思,“我是这么想的……”、“我想表达的是……”。

 

同时你也要知道,你只可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非代表真理。由于不是真理,所以你的观点,对方没有义务理解和认同。

 


最后,无论沟通是否成功,请告诉他:“无论我做了什么让你不开心,但请相信我,我爱你。”
爱只有表达出来了,才会被感受到。无论你是父母还是孩子,希望你都可以成为那个打破分离,让家成为爱的港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