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胡医生说心理丨我的强迫症又犯了?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9-03-11 | 1415 次浏览 | 分享到:
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算是强迫症?

强迫症,一个想必很多人都不会陌生的词,甚至成了一些人调侃自己的口头禅,“噢,我的强迫症又犯了!”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模模糊糊搞不清楚,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算是强迫症?他们更不了解,真正的强迫症患者内心承受的极大痛苦。

事实上,强迫症在现实生活当中并不少见。它的患病率超过1%,也有调查称大约为2.3%,也就是说,40-50人之间就会有1人患上强迫症。


强迫症与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已经成为严重影响都市人生活的四大精神疾病。

强迫症的平均发病年龄在20岁左右3/4的患者在30岁前出现强迫症状。其中女性发病率略微高于男性,比例大约是3:2,但在儿童中男性稍多。

强迫症患者对自己的症状有很强的羞耻感。有调查称,强迫症患者从第一次发作到寻求治疗,平均时间是7.5年。讳疾忌医让他们严重耽误了治疗。

因此,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有疑似强迫症症状,一定要尽早求医尽早治疗。这样恢复正常生活的概率才更大。




那么,强迫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强迫症在DSM-5(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的诊断标准为:

1、强迫观念(个体试图忽视、压抑或克制的,反复出现的、闯入性的、持续的、非出于意愿的想法、冲动或意象)或

2、强迫行为(个体感到被迫进行反复的行为或思想,以此来减轻痛苦、阻止恐惧的事情发生,或对强迫观念做出反应)

3、强迫观念、强迫行为耗费时间(如,每天至少需要1小时),或引起明显的临床不适感或损害。


注意:千万不要轻易对号入座!如要诊断,一定要到精神科门诊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进行诊断。


强迫症的核心特征:

1、强迫观念,即反复的、侵入性的、不可控制的想法、意象或冲动。

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大多数人偶尔也会有非自主性的想法或冲动,如脑海里总是回荡着某首歌,但这不够持久和有侵入性,因此还未达到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强迫观念通常是不合理的,而且有很强的力量,以至于扰乱患者的正常生活。

常见的强迫观念包括:

①对传染的极度恐惧,对可能造成传染得病的刺激过度关注和焦虑。

②对秩序、对称、精准的过度要求和在意,过于追求“完美”。

③强迫性收藏储存东西,对丢弃东西感到担心,或者有马上把空间填满的需要。

④对身体得病或外表缺陷的过度担忧。

⑤过度恐惧自己有亵渎神灵的想法或言语,对道德问题非常执着。

⑥过度恐惧自己可能伤害别人或别人伤害自己。

⑦担忧性冲动、猥亵,担心成为同性恋等。

2、强迫行为,即个体感觉被迫进行反复的、过多的行为或心理活动,以此降低由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或阻止某些灾难发生。(某种仪式化的保护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会有些控制不住的冲动,无论是赌博、暴食、酗酒,还是看到引起内心不舒服的桌面不整洁、墙上的画没摆正等现象而引发的行为,只要在行为当下是享受的、愉快的,或者事后感到欣慰轻松,这便不是强迫症。

对于强迫症患者,他们可能看到桌面不整洁会控制不住地花过长时间去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会因“不整洁”而感到焦虑恐惧,又会因自己不正常的“整洁行为”而焦虑痛苦。

即使他们内心知道这些过度行为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愚蠢的、荒谬的”,但他们仍然会害怕,“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就会有很可怕的事情发生”。他们的内心时常处于煎熬的状态中。

常见的强迫行为包括:过度的清洁行为,反复的检查行为,强迫性的收集积攒,强迫性的重复某个活动、排序、数数等。

一个人为什么会患强迫症呢?

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首先,遗传对强迫症有中等程度(30%-50%)的影响,大脑神经机制也会有一些复杂的影响(因此要重视药物治疗);

其次,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教养等影响,形成容易得病的个性因素,如固执刻板、追求完美、孤僻消极、缺乏安全感与自信等;

在认知上,强迫症患者尽管没有记忆缺陷,但不相信自己的记忆,夸大危险概率,同时又恐惧和拒绝人生必然要承受的痛苦(如人总会得病死亡,但强迫症患者极度恐惧这样的事情),从而陷入企图控制自己生活的泥淖之中。

如何治疗强迫症呢?

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简称ERP)是最常用的行为疗法,即让个体暴露在会引发其焦虑和强迫动作的情境中,并训练他不做出强迫仪式行为。

这一疗法背后的逻辑是:强迫症患者已经形成了“做强迫行为-降低焦虑”的思维联结,那么让其处于焦虑情境中,训练其不做出强迫行为,学会直接应对焦虑,便能形成“不做强迫行为-降低焦虑”的新联结。

这个过程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不舒服的(在想挠痒痒的时候试试延迟1-2分钟,你就能体验到这种不适感了),因此需要患者和身边的家人朋友给予他理解、耐心和鼓励。

如果你能从洗50遍手,变成洗40遍手,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另外在认知上,患者要逐渐学会挣脱追求完美的思想束缚,顺其自然,与症状交朋友。当放下对疾病和行为本身的焦虑和控制之后,将强迫症状带来的不舒服视为一种规律去体验它,不害怕,不反抗,那么症状反而会渐渐消失。

最后,学会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压力,释放压力对于患者来说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