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教育丨爸妈们,别害怕孩子的攻击性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9-03-04 | 1206 次浏览 | 分享到:
爱是消除攻击性的唯一方式。

一、父母很可能不了解孩子的攻击性

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烦恼:孩子在学校打了人,或破坏了公物,被老师告到家里。一般父母会感觉失了面子,恼怒自己竟教育出了个“德行败坏的孩子”,一时恼羞成怒,二话不说给孩子来一顿“竹板炒肉”。

有些父母还会在公众场合或家里,亲眼看到自己的熊孩子施展“攻击性”。当被欺负的孩子委屈大哭、对方家长愤怒得不依不饶,或家里某个珍贵器具被打破,一般这熊孩子依然逃不过父母的一顿“竹板炒肉”。

还有些比较“可怜”的父母甚至受到了孩子的“欺负”。尽管父母自觉已经为孩子操碎了心,可仍然在某个节点上,比如拒绝了孩子的某个请求,孩子便大哭大闹,直言不讳:“你是个坏蛋!我恨你!”甚至扬手打爸/妈。

还有一部分比较“纳闷”的父母,本还得意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不哭不闹不让大人费心,结果却被突然爆发脾气的孩子吓懵了,或者偶然发现孩子自残留下的伤疤而吓傻了。

如何去理解和应对孩子的攻击性,是身为父母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但大多数父母却都采取了错误的态度和方式。


二、父母常常对孩子的攻击性过度反应

在倡导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下,有攻击性的孩子总是被认为是坏孩子,是教育失败的孩子。因此,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时,他们心里会想:

1、天哪,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做?!

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完美小孩”幻想被打破,只能在事实前面艰难接受,感到失望失落。

2、我得教育他,抢别人的玩具就是不对的,没有人会喜欢这样霸道的人!要不以后他没朋友、被大家孤立怎么办?

在重视关系的中国社会里,攻击性行为就像是一颗炸弹让所有人远离自己。很多父母,尤其是善良本分、特别在乎他人看法的父母,就会怀着这样的担忧和恐惧。

3、小小年纪就知道打人了,万一打伤了对方怎么办?要是不知悔改,以后犯了法进了监狱怎么办?

即使孩子的行为并没有造成多少不良后果,但有些父母仍然会怀着担忧和恐惧对孩子的未来做出一系列糟糕的联想,从而陷入更大的担忧恐惧之中。

4、我居然教育出了一个会打架的孩子,说出去我还有什么脸面……

有些父母可能会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视为自己教育的失败,进而感到羞愧、自责、挫败。

5、我的孩子居然说恨我!我这么爱他,所有心血都花在他身上了,却换回了他恨我?我是不是连一个妈妈都当不好……

被孩子攻击是很多父母最难以接受的。刹那间,父母也会害怕被孩子的破坏性力量所伤害;会感觉被孩子否定,感到委屈、不甘,自责、无助,害怕孩子离开自己。

6、……

恐惧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攻击性,可以说是我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反应。这种倾向性深植于我们的潜意识中,让我们讨厌、拒绝、逃避这种攻击性。

即使孩子的攻击性不是对向父母,但由于很多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过于卷入,因此面对孩子的攻击性,不够强大的父母会如临大敌,甚至草木皆兵,一有动静就想着要斩草除根。

他们会用愤怒来强大自己,企图直接压制孩子的攻击性,甚至不惜使用暴力。

当然了,喜欢“竹板炒肉”的父母也正是通过这个方式告诉孩子,打人是可以接受且挺有用的手段。

三、攻击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事实上,攻击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甚至可以说,它是让我们得以立足于这个世界、保证自身安全与独立的一股强大力量、一种必备手段。

当孩子1岁左右时,自我意识发展,攻击性行为也会开始增多。有时候婴儿对妈妈的攻击性可以说是在确认妈妈是否包容接纳自己,如果是的话,那也代表着这个世界是安全的。

而被父母无知地剥夺(压抑)了攻击性的孩子,就会像蜕皮的虾一样变得脆弱。面对外界的入侵,他们不敢维护自己、表达自己。

事实上,被压抑的攻击性也没有消失,那股能量无法向外释放时,就只能转向攻击自己。有时候孩子没有意识到这股能量,但他会通过啃指甲、频繁生病、莫名其妙攻击其他小朋友,以及上文提及的自残,来缓解内心的冲突。

而当这种攻击性无法再被压抑时,一旦释放就是巨大的摧毁性力量。例如一贯顺从、沉默的孩子会突然歇斯底里地爆发愤怒。


四、爱是消除攻击性的唯一方式

既然攻击性必然存在,但攻击性行为又可能带来种种不良后果,那么父母该如何正确面对孩子的攻击性呢?


首先,尝试去理解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例如:

1、沟通方式的无知。

对于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发起联系、沟通的小孩子,或不知道如何与异性相处的少年来说,碰一下对方手臂,揪一下对方头发,甚至故意惹哭对方,都其实只是在发出“交友信息”,在表达:“嘿,注意我!”“我想跟你玩。”甚至,“我喜欢你哦!”

有时候孩子也会通过这种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2、解决问题方式的无知。


当孩子遇到矛盾冲突时,例如自己想玩的玩具被其他小伙伴抢走,于是他想起了老爸打老妈的场景,或老师打小朋友的画面,或者,红太狼打灰太狼的动画片……

总之,孩子容易去模仿生活环境中频繁出现的被默许的暴力行为,并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3
、内心产生巨大冲突而无法化解。

孩子的社会经验不足,解决问题能力有限,再加上大脑未发育完善,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因此他们经常会产生巨大的内心冲突而不知道如何去化解。

若是理解了孩子攻击性背后的动机、情绪和需求,父母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恐惧和担忧。无论是第一点的沟通方式、第二点的解决问题方式,还是第三点的化解内心冲突的方式,不都是父母慢慢教给孩子的吗?

而父母能够用爱去接纳、允许孩子将攻击性表达出来,那么孩子会感到被爱和安全,他内心的那种抓狂、痛苦、哀伤就会得到缓解,攻击性自然就会被慢慢消解。这时候父母再帮助孩子重新去理解所面临的冲突,教给孩子合理的应对方式,孩子的攻击性就会转化为积极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