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教育丨“要不是为了你……”父母的自我牺牲为何伤害了孩子?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9-02-18 | 2460 次浏览 | 分享到:
父母总是强调的为孩子的牺牲,是孩子心头莫大的压力。

一、从台剧《茉莉的最后一天》说起

去年上映的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当中的第三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讲述了一个乖巧、优秀的高中女生林茉莉突然跳楼自杀了。

为了了解女儿的死因,茉莉的妈妈通过高科技读取了女儿生前的记忆。最后她才崩溃地意识到,是自己逼死了女儿。

这位美国硕士毕业的妈妈在结婚后,为了照顾孩子,放弃了深造晋升教授的机会,成为了全职妈妈。然而她内心不甘,只能将事业上的牺牲转化为对孩子的期待与控制,将自己的失落转化为对家人喋喋不休的抱怨。


她向爸爸抱怨:“如果你像我一样放弃一切,你的自由你的工作,你的头衔你全部的一切,你知道这是什么感觉吗?而且我这样是为了谁……”


她向女儿抱怨:“如果没有生你的话我早就当教授了!”



她以母爱之名通过监视器监视女儿在家里的一言一行,看到茉莉在房间里看小说,便撕烂了书籍怒吼:“你在给我看这种书啊!你对得起我们吗!”

女儿考试考差了,妈妈怒斥:“失误粗心都不是借口,我只要求你一件事,就是顾好你的成绩!”有时甚至一顿暴打,让女儿跪下。

女儿考试考了第一名,妈妈却一脸不在意:“要不是我这样盯,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你啊不要太得意,小心你下次就掉下去!”

女儿上学坐计程车,妈妈拿钱给她,不忘念道:“你这些计程车费都是我省吃俭用的,好好念书,不然就不孝啊。”

女儿表示想要创作、读中文系,妈妈非常不满:“你去读中文系的话,爸妈的脸就被你丢光了!”

妈妈抱怨爸爸只看手机不关心小孩,而自己做家庭主妇二十四小时都没得休息,女儿提议让妈妈休息,妈妈却严肃地反驳:“你不好好念书,我怎么休息?外面有多少人在等着看你们两个,这个脸,我丢不起啊!”

女儿反抗妈妈给自己强加太多功课负担,妈妈更是怒火中烧:“我好歹也是留美的硕士,要是没有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为什么我放着教授不做,在这里受你的气啊!”

直到女儿茉莉自杀,妈妈都不知道自己的女儿曾偷偷哭泣多少次,压抑了多少委屈和痛苦,更不知道茉莉已经患上抑郁症,多少次割腕自残,多少次想着自杀。

这位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和自由、处处为女儿未来着想的妈妈,内心对孩子也是沉甸甸的爱,可为什么最终还是伤害了孩子,甚至逼上了死路?


二、当父母谈自我牺牲时,孩子听到什么?

父母为了养育孩子,必然会因为现实的局限性而做出一些妥协和牺牲。我们颂扬了几千年的伟大母爱、父爱,正是因为父母如此辛苦而无怨无悔的付出。

但当父母时常在孩子面前谈及自己的牺牲时,就像剧里面的这位妈妈,在孩子听来,是责怪自己不该出生,耽误了父母的幸福生活,是抱怨自己不努力,没能让父母过上他们想要的日子。

这对于天然爱着父母的孩子来说,他们感受到的除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之外,更多是对不起父母的愧疚和背负着期望的巨大压力。

愧疚和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很多父母即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也自动学会了用这一招“以自我牺牲为由,让孩子听从自己”去控制孩子。确实不少人便是因此奋发图强,成为人中龙凤,实现父母对自己的期待。

但当这些愧疚和压力超过孩子所能承受的范围,尤其是父母的控制违背了孩子的内心渴望时,如茉莉妈妈十几年的不满与斥责、反对茉莉追求创作之梦,像茉莉这样既无法满足父母期待又抗争不过父母的孩子,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无能为力感,对父母的怨恨,对自己的厌弃,久而久之,便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而最可悲的是,父母全然不理解。





三、当父母谈自我牺牲时,他们实际上在谈什么?

“自我牺牲感”,在亲密的关系之间很普遍。

很常见的一个例子,譬如一个姑娘为了异地的男友放弃自己的工作,到男友的城市陪伴男友生活。这个姑娘要离开和放弃自己熟悉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环境,去适应新生活,必然是不容易的。

然而生活仍要继续,爱情也必然伴随争争吵吵,当这个姑娘感觉生活困难、无所依靠时,她很可能会怀疑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

但覆水难收,时间越久,重新选择的成本就越高。倘若这个姑娘不愿面对困难,或对现状毫无办法,她就很可能选择逃避,并认为自己不该承受这些痛苦,为此她要寻找一个替自己承担责任的人,而这个人一般就是促使自己当初做出选择的男友。

即使男友并没有逼迫她,即使她曾经也认为自己是为了爱情(是自己的选择)。

在这之间,这个姑娘便会产生一种“自我牺牲”的内心不平衡感,愤恨、委屈、不甘。


如此类比父母对孩子的“自我牺牲感”,便可清晰推测父母的心理历程。而且这并不因亲子关系的特殊而有所不同。

如剧中茉莉的妈妈,从一开始,是她自己被生活所迫或其他各种原因,选择了为照顾小孩而放弃工作,但过后的生活,不管对于她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总之她内心不安定、不满足、不快乐。而她不愿意自己去承担“让自己快乐”的责任,将责任都推给了家人。

如果父母的牺牲真的是出于爱和责任,是内心所认同的选择,那么他们自然不会去怀疑过去的选择,不会有所怨恨,甚至不认为那是“牺牲”,只会想着努力去克服困难,让目前的生活更多快乐。

所以,当父母总是强调自己曾经的牺牲时,其实都是在谈自己内心的不安定、不满足、不快乐,并企图让孩子帮助自己承担这些责任。

“孩子有义务让自己快乐”,是很多父母的思维怪圈,然而事实上,在这个世界永远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快乐。

若是你不愿快乐起来,不愿接纳目前的生活,那么孩子再怎么努力,再怎么顺从你意,那些快乐只是瞬间而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