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室中,我常常听到来访者说,我感觉自卑。自卑就像一个灰暗的囚牢笼罩了他们,困住了心灵的自由发展。
什么是自卑?
自卑是一种消极情绪状态——对于想要达成目标的无力感,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行为表现感到不满、失望,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怀疑,对环境和他人感到缺乏安全感,等等,并由此引发一系列沮丧、失落、自我嫌弃等消极情绪。
自卑感是如何形成的?
1、先天气质类型的影响。有的人天生就比较胆小怕事,对自我力量不够信任,那么他们更容易受后天环境的消极因素影响而形成自卑感。
2、成长阶段的影响。每个人都曾作为儿童而感到自己在身体和能力上比大人更加虚弱、无能,只能全然依赖大人而难以抗争与独立,由此也会产生和体验到自卑感。
3、早期成长经历的影响。一个人在认识自己的早期,更容易内化他人尤其权威人物(父母、老师等)的评价,如果他接收到的多是批评否认,那么他也会低估和怀疑自己。
4、创伤性经历。一个本来自信的人也可能在经历了一些创伤性经历如失去亲人、被同学孤立、失恋等之后,对自己产生不合理的评价,从而陷入自卑。
5、社会比较。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曾说:“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
人们不管居于多么优越的地位,总会追求更加理想的状态,因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而体验到自卑感;人们也总会在某个情境某个方面遇到更强更优秀的人,从而在比较中产生自卑感。
6、认知信念。受某些不合理信念的影响,有的人苛求自己完美,无法准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对自己评价过低,从而陷入自卑。
很多人想逃脱自卑却用错了方法
很多人都想逃脱自卑带来的痛苦感受,向往着成为一个更加强大而自信的人。就如阿德勒所说:“人不能长期地忍受自卑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为,以克服并超越这种自卑状态,做出补偿。”
补偿,指的是人们在追求某个目标受挫、陷入自卑时,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力求在某方面得到弥补,从而获得优越感。例如,长得不够好看,于是发愤图强成为学霸。
因此,自卑感可以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驱使人们弥补自己的不足,追求更高的成就。
但自卑在某些人身上,却让其陷入消极被动、不断失败,甚至引发精神病症。这是因为他们采取了错误的方式逃脱自卑,让自己陷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之中。
这些人往往不敢直面自卑,常常以扭曲、否认或回避事实的方式虚掩自卑的存在。虽然在短时间内,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紧张焦虑,但久而久之,因为封闭自己不去与人交往,或避免参与竞争、表现自己,或不去探索、实践和锻炼自己,他们渐渐远离真实生活,对自卑的事实产生虚假印象,自我认识也愈加不客观,反而越加焦虑和自卑。
有些人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实际行动去改变现实,而是通过营造一种想象的优越感来补偿自卑,但实际上只是在麻木自己、自欺欺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常常表现为自夸自大、鲁莽好斗,总想利用一切机会展现自己的优越感。然而,真正的自卑感并没有被摆脱,问题也依然存在,并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他们去面对。
如何战胜自卑,成为一个向往的自信的人呢?
首先,承认自卑。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现实。
因此,不必去害怕自卑。自卑是普遍的,并不是病态的。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某个情境中感受到自卑,只是表现方式和感受程度不同。
其次,了解你的自卑。
你在自卑什么?自卑的内容是否真实?自卑的观念来源于哪里?自卑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去思考,慢慢找到真正困扰你的东西。
也许你会发现,你在很多时候感受到的自卑都来源于一个信念“我不好”,而开始有这种信念是在小学三年级的一次集体活动,你被班里的同学遗忘了。
那时你深深体会到:我不好。于是你开始怀疑自己,害怕与人交往,也在印证别人对你的忽视、拒绝等中不断加强自卑感。
然而,现在你有力量去与当时的你辩论,“我不好”并非真实。
当然,无论自卑的内容是否真实,自卑的本质是不恰当的过低的自我评价。因此第三步,重新以一种更加客观、准确的方式认识和评价自己。
审视更多的事实而非只关注其中一部分;
求证更多人的评价而非只相信部分人;
辩证地看待自己的行为表现,事实总是有好坏两面;
用自我同情慢慢取代内心批判的声音。
重新布置房间,改变穿扮,让它们看起来更有活力且符合你的心意;
培养兴趣爱好,发扬特长,并主动去帮助他人,在成功经验和他人的赞许中体验自我价值;
尝试去克服你想克服的某个困难,制定计划和适宜的目标,准备好给自己的鼓励和完成目标的奖励,然后一步步去实施。
结语:
自卑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内心体验,也是人生中必上的一堂课。通过克服和超越自卑,我们不断追求更完善的自己和更理想的生活。也许到某一天,我们接纳了这样的自己,自在满足,就真正放下了困扰自己的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