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胡医生说心理丨为什么你不快乐?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9-02-08 | 1854 次浏览 | 分享到:
有时候会遇到来访者说,这么多年,我活得并不快乐。

有时候会遇到来访者说,这么多年,我活得并不快乐。

对于有些人来说,承认自己不快乐已经是一种进步,这意味着他们终于愿意去面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而对于更多人来说,不快乐的感受似乎已经是一种常态,他们常常挣扎其中,苦苦寻求解脱的方法。

当然,对于心理咨询室外的更多数人们,不快乐亦是人生中最常见的一部分。尽管如此,追求快乐仍然是人们的本能需求。

今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你不快乐。





一、被不快乐的观念所束缚

快乐是一种积极情绪,而情绪的背后往往是观念所致。不快乐的人们常常有很多束缚自己的观念。

有的人认为“生活还没有完美到令我去享受快乐,我必须继续努力”,于是不断苛求自己达到更高的目标,而在追求的过程中却体验到更多的受挫感。如考试成绩不够好,赚的钱不够多,房子不够大……过度信奉“骄傲使人退步”,只盯着不足,而无法享受“秋天丰收的喜悦”。

有的人认为“受苦是享乐的前提,我不能放松警惕去享受快乐,否则生活会出现更多磨难”,于是他们主动避开快乐的机会,而自虐式地不断去体验痛苦。例如不能让自己去吃想吃的丰盛大餐、穿想穿的漂亮衣服、做想做的无用爱好,似乎过上这种“享乐悠闲”的生活就会得到上天的惩罚。

有的人认为“快乐不是我能控制的,不是我想要就能有的”,于是把快乐的钥匙交给了他人或外在环境,想着“如果丈夫体贴我/如果孩子听话/如果领导赏识我/如果上天公平些……我就快乐了”,或者“如果我更有钱/如果我长得更好看……我就快乐了”。就像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等待着他人或命运给予自己快乐,然而无论是否顺心如意,他们已经陷入被动和对自己生活的失控(你不可能控制得了外在世界给予你快乐),于是更多感受到的是失败失落,失去对自己和对生活的信心。

几十年来,心理学研究快乐/幸福(Happiness)发现,快乐主要受三种因素影响。首先快乐也像激素水平一样受到先天基因的影响,所以有的人天生乐天派,有的人天生更容易受到负面事件的影响;其次,快乐也像其他性格特征一样会受到后天教养环境和经历的影响,所以乐观积极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乐观积极的孩子。

最后,除了个人无法左右的先天基因和后天教养因素之外,快乐还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快乐至少有1/3是你个人选择的责任。快乐与否,其实是我们自己能够选择的。




二、陷入创造快乐的误区


创造及感受快乐有很多种方式。有的人借由烟草、酒精、网络游戏、娱乐节目等追求简单的感官刺激,然而这种快乐来得快也去得快,并且短暂的快乐体验之后常常又陷入更持久无力的空虚感。

也有的人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如赚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然而目标达成的快乐不过几天,之后再大的成就也无法维持这种快乐。这与人的适应水平现象有关,就如第六口的冰激凌总没有第一口的那么美味。而之后要得到同等程度的快乐,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百度百科:

适应水平现象是指我们的成功与失败、满意与不满的情感都是相对于先前的状态而言的。如果我们目前的成就降到我们先前所达到的水平之下,我们就会产生不满和挫败感;如果成绩超过先前的水平,我们就会体验到成功和满意感。

如果我们不断地取得成功,那么,我们将会很快适应成功。从前让我们感觉良好的事件现在却变成了中性事件,以前让我们感觉中性的事件现在很可能体验到一种失落感。这能够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人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实际收入虽然持续快速地增长而多数人并没有更幸福的感觉。

很多人习惯了这两种寻求快乐的方式,但这些快乐并无法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更加满意。


三、习惯注意不快乐


这个世界总是好坏参半,生活总是苦乐交织。生活是否快乐,取决于你是否看到了值得快乐的部分。

有的人总是执着地去看到过去的遗憾和痛苦而不愿放下,看到未来的可能风险而陷于焦虑不安,看到生活的匮乏和自己的不足而忧虑不满,看到他人的恶意和世界的悲凉而怀恨抱怨。

一个人若是习惯了去注意这些令人不快乐的部分,这些部分,无论是事实还是想象,都会不断强化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悲观信念。信念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去看到自己相信的东西。因此,你相信痛苦,就会看到风雨;你相信温暖,就会看到阳光。




四、缺乏人生意义感


我看到很多年轻人在辛苦地完成学业、上班赚钱,生存,以及满足内心不断生发的各种欲望。但他们并不快乐,即使他们很优秀,得到很多。如果问他们,他们也知道,快乐的方式有很多,看书旅行,也是暂时地放飞自我、逃避烦恼的绝佳方式。但快乐之后他们仍感觉迷茫和空虚。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为吃饱穿暖而奋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人们更需要人生的意义感,也更渴望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

活着确实不容易,但那些对生活有着自己的坚定信念与目标的人们,更容易顶住压力,看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