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教育丨高效能的父母都懂得课题分离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9-01-14 | 1964 次浏览 | 分享到:
亲子关系问题的核心,是父母与子女难以做到课题分离、为自己负责。

01 亲子关系问题的核心


如果我们把亲子关系中时常发生的问题做个简单划分,我们会看到两种基本的互动模式,例如以下两种情境:


① 母亲满怀忧虑地抱怨道:

“我为了她辛苦了大半辈子,就想着她以后有个安定的生活。要不是为了她,我当初早就跟她爸离婚了!她现在工作天天熬夜,当初要是听我的,做个老师多轻松。而且都大龄剩女了,也不抓紧找个对象结婚,这都是存心在气我……”


女儿则一脸痛苦和无奈:

“不管我怎么努力,我都没办法满足我妈的要求,她总能找到各种理由数落我。我知道她很辛苦,为了让她开心,我上了她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因为她不同意,我跟男朋友分手。只要做一件我妈可能会反对的事,我都会觉得愧疚。现在我已经不敢回家了。”



② 父亲满怀无奈地自责道:


“孩子上学后天天跟我们说,班里的同学有这个有那个,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东西,他也想要。我觉得很愧疚,我没能力给儿子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让他总觉得落后同学。现在找工作,我们也帮不上什么忙……”


儿子则一脸愤慨地吐槽道:

“要不是我爸没钱,我才不会混到今天这个地步。上了大学,身边同学都吃好穿好,去过很多地方知道很多东西,而我就像个土鳖似的什么也不懂。也没有女孩子会看上像我这样家境的人……”



我们会看到,亲子关系之间常常会纠缠着很多人生问题和对彼此的期待,而这些问题和期待的背后往往是各自的需要。
当过度承担对方的需要(如①中的女儿和②中的父亲),或过度要求对方满足自己的需要(如①中的母亲和②中的儿子)时,人际冲突就产生了。


也就是说,亲子关系问题的核心,是父母与子女难以做到课题分离、为自己负责。




02
什么是课题分离?


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把人们在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扰,需要自己去负责和解决的问题,定义为“课题”。
“课题分离”就是指我们把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区分开来,全力承担自己课题的责任,而不过度承担他人课题的责任。


如何区分一件事情是谁的课题呢?阿德勒的回答是: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


例如,“我还不想结婚”,那么你要承担不结婚的后果,这是你的课题;而母亲忧心你还未结婚,这是母亲的课题。


又例如,“我无法给孩子买手机”,那么你要承担“我收入不高,无法满足孩子”的后果,这是我的课题;而孩子因无法买到手机而感到失望,这是孩子的课题。





03
低效能父母的思维误区


我们用“课题分离”的概念来看教育就会发现,低效能的父母常常有这样的思维误区:


一、我痛苦,孩子负责。


有些父母常会对孩子说:“我这么生气,还不是因为你不听话!”并且认为只有孩子改变了,才能消除自己的痛苦。


于是在教育中,这些父母带着内心很多强烈的情绪,例如对孩子的失望和未来的担忧、失去权威而感到的挫败、无法成为好父母的自责等,要求孩子负责他们的痛苦,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些父母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也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更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遇到有强烈自我意识、不合作的孩子,则矛盾激化;遇到愿意压抑自己需求、一味满足父母的孩子,虽然一时风平浪静,但是总有一天,这些承受巨大压力的孩子也会以某种方式爆发。


二、孩子痛苦,我负责。


有些父母出于责任、胜任感、控制感等,把孩子的问题背负在自己身上。他们会觉得,孩子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孩子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


这些父母会努力让孩子避免痛苦,例如拼命赚钱给孩子买他想要的东西,提前为孩子铺好路以免摔跤,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随叫随到,给予孩子想要的一切支持……


然而,没有人是万能的,没有人能够时时刻刻承担起他人的生命、巧妙地解决他人所有的痛苦。当父母想要负责孩子的痛苦时,他们就陷入了挑战不可能任务的巨大压力之中,并且必然遭遇挫败。而孩子也由于过度依赖父母而失去了主动为自己负责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4
高效能教育,首先看清问题责任的归属


我所理解的高效能教育,是指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促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具备社会能力的成年人。

《(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花费了近50年时间,提出了父母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模式,并认为其中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区分问题由谁负责(即课题分离)


(这本书被译为30种语言,P.E.T.课程被引入43个国家)



例如,晚上放学之后,孩子发现作业太多太难而磨磨蹭蹭不愿去做。如果因为孩子的磨蹭将导致父母因辅导太久而减少自己的休息时间,或者纯粹让父母内心产生“我教育不了孩子”的挫败感等,也就是说,孩子的行为影响了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这个课题属于父母,父母应当主动去解决这个问题。


父母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来消除这个问题,或者主动向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困扰,与孩子商量一个共同认可的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问题属于父母自己,因此父母不能要求孩子,而是请求孩子的协助。

同样的事件,晚上放学之后,孩子发现作业太多太难而磨磨蹭蹭不愿去做。如果孩子因此感到沮丧、生气等,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的生活经历,并且影响孩子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这个课题属于孩子,孩子应当为这个问题负责。

也就是说,不管孩子选择回避作业,还是挑战困难,这都是他的课题,必须由他去承担后果。父母可以做的是成为一个协助者,向孩子传达信息:“你似乎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我的帮助吗?”

而无论孩子是否接受,这也是孩子的课题。父母要做的是,倾听孩子的心声,相信孩子的潜能,把责任归还给孩子。孩子也许会走一段辛苦的成长之路,但他们会成长为更加出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