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要成功还是逃避失败?
说起完美主义,人们的态度是复杂的。许多获得伟大成就的名人身上都有追求完美的特质。事实上,完美主义确实能够促使一个人不断进步、将事情做到极致,从而获得成功。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些完美主义的人近乎强迫地苛求一些旁人看起来无所谓的事情,也可能更加容易焦虑不安,更加恐惧和逃避困难。那么,追求完美,到底是好事还是问题?
学者Hamachek(1978)最先将完美主义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常的”完美主义,是怀着“想要表现得更好”的心态追求符合现实的目标,体验自我满足和不断增加的自尊感;另一种是“神经质的”完美主义,是怀着“自己应该表现得好”的心态追求高于实际的目标,时刻恐惧着失败。
后来,我们将后者称为“消极完美主义”,与积极完美主义最大的不同是,比起想要成功,消极完美主义更多是逃避失败,对失败有着强烈的恐惧,并且无法根据自己的客观能力和实际情况调整目标,而是经常为过高的标准而感到挫败、紧张和自我批评。
二、你是否正承受着“不完美焦虑”的压力?
你是否经常因为自己完成的工作不够完美而感到非常沮丧?在你的认知里,你需要把一件事情做得十全十美,才能证明你是很棒的;如果别人指出你的错误,即使很小,你也会感到很不高兴或者很是自责。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也很可能经常陷入一种“我不行,我不好”的焦虑当中。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完美焦虑”,或者说“消极完美主义”,而这种情绪以及背后的信念正在悄悄侵蚀着你的幸福感。
消极完美主义者除了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所表现的样子要求完美,也对自己在意的人、事、物期待完美,不能有一丁点儿缺陷和遗憾,否则就会很不满或失望。他们也更容易看到自己和别人的缺点、错误,从而去苛责自己和别人,经常体验到挫败感和焦虑感。他们做事过度地认真谨慎,过分在意细节,讲求计划性,无法学会适时放弃。
他们内心更在乎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避免不完美”,对出错和失败有着过度的恐惧和紧张,而为了避免不完美,他们常常给自己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高目标、高标准。这种“不完美焦虑”让他们承担着过重的心理负担,无谓地消耗着自己的内心能量,反而更难取得成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父母是我们习得消极完美主义的重要原因。
也许长大后的你,在某一天突然意识到,你经常无意识地苛求自己做到完美,你十分在意别人的评价,也非常害怕出错,对不完美的焦虑和恐惧让你时刻紧绷着;你对心爱之物的缺陷感到无法接受,对正在进行的计划受到干扰或破坏感到十分愤怒;你对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都要求完美无缺,你非常害怕这种完美被破坏……
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变成这样子的呢?
如果你小时候,父母对你有很高的期望,只有在你表现得很好的时候才给你表扬和奖励,而在你犯错时十分生气,那么你可能在这样的经历中形成“我要做到完美才能得到父母认可,犯错误很可怕”的信念。久而久之,这种观念变成了你性格的一部分。
如果你的父母也是这样的消极完美主义者,也习惯忽视客观情况,不切实际地要求自己做人做事达到完美,并且过度地担忧犯错,那么生长在他们身边的你,也会无意识地模仿学习了他们的行为模式,慢慢地认同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结构中。
如果你生长在一种严酷的家庭环境中,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痛苦,你拼命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但经常感到无能为力。那么这种无能感所产生的自卑感会让你幻想自己成为全能(完美)的人,来抵御外界环境的恶劣。即使后来环境已经改善,但你也已经习惯了。
目前绝大部分研究都认为,消极完美主义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其关键因素是儿童时期与父母的互动。几个重要的父母变量包括:过高的期望,严格的批评,要求绝对化,较少的情感支持,权威主义等。
四、消极完美主义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
人天性有着追求完美的需求,其本身是健康的,但当它成为一种强迫性驱力时,就会变成心理困扰。
消极完美主义者会低估自己的学习/工作能力,对自己的信心较弱;过度关注细节和担心出错,会在花大量时间浪费在犹豫迟疑和不必要的核查中;常常为微不足道的错误而自责,更难以承受挫折和失败;更容易出现考试焦虑和社交焦虑。
消极完美主义者为了迎合权威的评价,获得外在的认可,习惯给自己定下不切实际的目标,从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更容易出现各种心身症状。当无法承受压力时,他们会通过逃避学习/工作、散漫、拖延,来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败,即使失败了,也可以说是因为时间等客观原因,而以此掩饰能力不足,减少权威对自己的批评贬低。
消极完美主义者的人格更为悲观、消极、脆弱,也更容易产生挫败、愤怒、焦虑、失望感、无助感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感觉与抑郁和自杀观念关系密切。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追求完美、对出错感到焦虑是好事,这能促使孩子主动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但父母要警惕,孩子是否在你们的影响下,逐渐成为消极完美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