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教育丨多动症;如何让学习困难的孩子提高学习动机?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8-11-28 | 1522 次浏览 | 分享到:
学习上的连续挫败,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动机。


一、学习上的连续挫败,让孩子失去学习动机



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期的较为常见的发育障碍,患病率高达5.9%-7.1%,其中男童多于女童。多动症的主要症状是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虽然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但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影响了他们的课堂学习和作业完成等,导致学习困难。





临床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会比正常儿童体验到更多的抑郁情绪,患抑郁症的风险是正常儿童的5.5-14倍,共病率达12%-50%。而有调查发现,学习压力越大、学习兴趣越低、学习成绩越差等,多动症儿童的抑郁情绪发生率越高。



这不难理解。


学习困难导致的连续挫败,遭受到的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同学的异样眼光等,让这些多动症的孩子更容易对学习困难进行不合理归因,更多否定自己,对学习产生“难以控制”的深深无助感,导致习得性无助、焦虑和抑郁。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1967
年,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在动物研究中,将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痛苦的电击。狗在笼子里无法逃出来避免电击。多次“蜂音器响-电击”之后,再把笼门打开,狗却已经不逃了,绝望地倒在地上呻吟颤抖,等待痛苦的来临。赛里格曼由此提出了"习得性无助",指因为连续的失败或惩罚而形成的对现实的无望、无助感和无可奈何、任听摆布的行为。


所以当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总是经历失败时,他会因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学习结果”而感到无能为力,陷入“我不行”“我怎么努力也没用”的习得性无助中,从而绝望地放弃努力,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每个孩子天生不同


我们的家长在教育上很容易焦虑,尤其是学业问题,可能从怀胎十月就开始努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然而,每个孩子天生不同,学习成功所需要的素质如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等,都是有所差别的,这是大自然的造化,怨不得孩子。所以家长老师不能对所有的孩子都报以同样的期望和采用同样的方式去教导和评价。


对于多动症儿童的学习,父母的期望要符合他们的实际能力,过高的期望只会给孩子和自己造成过大的心理负担,加剧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当然,过于宽松也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三、消除习得性无助,积极归因是关键


一个人如何解释、归因自己的行为和外界的事件,会受其个性、经验等的影响,也会影响下一次行为的选择和成败。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将行为成败归为六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其他因素),并根据三个维度将它们进行区分。


1、控制点:成败因素来源于个人条件(内控)还是外在环境(外控)。能力、努力和身心状态属于内控因素,而任务难度、运气和外界环境属于外控因素。

2、稳定性:成败因素是否在不同情境下具有一致性。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而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属于不稳定因素。

3、可控性:成败因素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努力属于可控因素,其他为不可控因素。


习得性无助的根源在于,个体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稳定且不可控的因素,即认为“我的能力不行”,甚至是“我这个人本身就很差劲”。




消除习得性无助,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进行积极归因训练:

1、努力归因,即引导孩子将学习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提高孩子对学习结果的“可控感”。当孩子经历失败时,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而经历成功时,也要让孩子知道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2、现实归因,即帮助孩子客观分析除了努力的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同时了解并接受注意缺陷带来的影响,并一起努力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多方面归因,即强调一件事情的结果总是多方面原因的,教导孩子学会全面地看待事物、辩证地分析和归因。



四、如何提高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一种促使人们凭借内在兴趣去探索和获取知识技能的积极倾向。在学习上,内部动机强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加自信,也更愿意投入学习、接受挑战,学习成绩更高。那么,尤其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来说,如何提高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呢?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倾向,而内在心理需要的满足是发展内部动机的关键。每个人都有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

1、自主需要:这是最重要的需要,当个体在某活动上自我决定程度越高,越能感受到自己主宰着自己时,内部动机越高。

2、胜任需要:个体相信自己能够胜任某活动。

3、关系需要:个体能够得到他人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从而体验到归属感。




保护孩子的内部动机,让孩子的天性得到积极的发展,父母首先要支持和满足孩子的这三种需要。而现实的操作,这里提几个建议:


1、教导孩子积极归因,强调努力的重要性,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可控感,可以通过类似孩子的成功案例来让孩子看到希望。

2、允许并鼓励孩子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独立做决定,尊重孩子的想法,提高孩子对自己的信心。

3、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特长以及已经掌握的知识范围,通过比较简单的任务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能力所在,增强对学习的信心。

4、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目标和清晰明确的计划,及时反馈孩子的进步和不吝啬你的表扬与鼓励。可以给孩子一些物质奖励,但确保是为了表达对孩子进步的赞赏,而不是控制孩子要以某种方式某种程度完成某事,否则反而削弱孩子的内部动机。




五、多动症、学习困难,不是脆弱的标签


很多父母看着孩子的艰难,也为孩子感到痛心,难道他们一辈子就这样了吗?他们也承受着公众舆论的压力,仿佛这个孩子是失败、不合格的“产品”。


过去很多学者认为,有些人天生携带着“脆弱性”的因素(包括基因、生理、认知和人格等因素),比高心理弹性的人更容易受到消极环境的不利影响。最近几年不少学者开始发现,这种“脆弱性”应该被称为“易感性”,不仅易受消极环境的不利影响,也易受积极环境的积极影响。“易感性个体”更容易受到积极环境的塑造而有更好的发展,是“可塑性个体”。


这背后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比较复杂,但总而言之,多动症、学习困难,不是脆弱或失败的标签,也许这些孩子在积极环境中会有更好的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