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教育丨做不到以下几点,父母不配谈自己接纳孩子!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8-11-06 | 1493 次浏览 | 分享到:
许多父母喜欢孩子快乐可爱,却难以接纳孩子生气哭闹。

一、许多父母喜欢孩子快乐可爱,却难以接纳孩子生气哭闹

设想这样的场景:

周末难得空闲,满心欢喜地带着孩子去逛商场。走过一处儿童玩具区,小朋友像是被吸住了一样移动不开,抱着其中一个玩具告诉你他想要。你想了想这个月的花销还有孩子满屋的玩具,觉得不能再给他买了,于是拒绝了。

这时候孩子很委屈地哭了起来,或者生气地向你嚷嚷:“我就是想要!”你直接再次拒绝,或者给孩子讲道理,谈条件,但孩子开始情绪升级,大声哭闹,甚至就地打滚……


这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也许你拼命地想忍住内心的怒火,可是看着商场里路过人们瞥来的不耐烦的眼光,孩子无法停住的哭闹声在耳边回荡,手机上的时间不断流逝……你终于爆发脾气了,一把抢走孩子手中的玩具放回货架,把他拉开那个地方,并手指着孩子威胁道:“你再哭,妈妈不带你回家了!”

孩子可能很快就乖乖地安静下来跟你回家,但等你冷静下来后,却又开始后悔对孩子发脾气了。


也许你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又也许你会做其他的反应,但你是否会这样:喜欢孩子快乐可爱的样子,却害怕或难以接受孩子发脾气、哭闹的样子?


二、接纳的重要前提是理解

在家长教育中,我们经常会提醒和建议父母要去接纳孩子,在之前的推文《教育丨你一味要求的“乖,听话”,很可能会害了孩子》中也提及,父母要“尝试无条件地去接纳孩子真实的一面”。

情绪不成熟的父母往往很难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学会合理表达负面情绪,久而久之,这些负面情绪长期积累在身体中而得不到宣泄,可能会引起身心的伤害。
























可是,如何做才算是“接纳”呢?在上面的场景中,“接纳”是让孩子哭个够,发泄情绪呢?还是不管怎么样都要答应孩子,满足孩子的愿望?


都不是。接纳不是放任事情的发生,也不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


接纳的重要前提是理解。因为理解,你能接受已经发生或存在的事实;因为理解,你能觉察到孩子情绪背后所没有被满足的期待和需求;因为理解,你愿意去帮助和陪伴孩子从难过、生气、焦虑等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接纳,就是给孩子提供稳固、安全的“容器”一般的爱,安然地存放孩子所有好与不好的情绪、行为,始终如一地爱着他,让孩子发展出相信自己、勇敢面对挫折、从容面对复杂世界的力量。



三、父母要接纳孩子,首先要接纳自己


首先我们要知道,真正左右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或其他任何外在的事件,而是我们对孩子行为或外在事件的看法和观念。因为你很容易会发现,面对同样的场景,不同的父母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而当你的观念改变了,你对待同一件事情的反应也自然发生了改变。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所描述的场景中,试着去想象那位生气的母亲内心的观念是什么。

1、“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体谅妈妈的辛苦,我这天天加班累得要死,好不容易能开开心心地逛次街,都被他给破坏了!”潜台词是:“虽然孩子才3岁,但是他必须为我因为工作辛苦而烦躁的情绪负责”。

2、“大家都在看着我们呢,自己的孩子在公众场合这样哭闹,而我没办法管教好他,我真的是一个失败的妈妈。孩子让我丢尽了脸,太让我失望了!”换句话讲就是:“孩子的哭闹让我感觉很羞耻。”

3、“一点事情就哭就闹,太不像话了!不可以这样!”其实潜意识是:“我小时候不能哭不能闹,必须乖乖的爸妈才会爱我。所以哭闹是不好的,不能接受的。”



我们会看到,当我们的内心无法接纳自己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无能的,所以我们会将负面情绪归咎于别人,即使是个年幼的孩子;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失败的,我们的成功需要依赖于别人的行为,所以一旦别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我们就会马上十分焦虑和不安;我们会无法去接纳自己的某一部分,比如脆弱,所以当别人尤其是亲密的人出现这一部分时,我们会拒绝。

而父母也是父母的孩子。父母对自己的不接纳,往往也来自童年时期父母对他们的不接纳。由此代际传递。


但好在作为成年人,我们其实有力量去接纳自己,去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观念,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当父母能够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时,面对孩子的情绪,也就不会只看到自己,而看不见孩子。


四、看到孩子,是看到其情绪背后的需求

放下了自己,就会看见孩子。每一个成人都是从小孩子的阶段成长过来的,所以我们去理解孩子要比孩子理解我们容易和准确得多。

如何去理解?学会换位思考,用孩子的逻辑去思考。


事实上,情绪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所谓“负面情绪”就是当人们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心里和身体所体验到的不舒服的感觉。所以理解孩子的情绪,最重要的是看到情绪背后未被满足的需求。

例如对于只能依赖父母的小孩子来说,想要某样东西而被拒绝,其实是一种很大的挫折。或许他会觉得是“失去”了心爱的东西,或许他会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他。

我们可以理解得不准确,但只要我们愿意去靠近孩子,去尝试理解他,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这一份爱与接纳了。



五、接纳与安抚孩子的情绪之后,再解决问题

当孩子还小,处于婴幼儿阶段的时候,他们的大脑还没发育完全,是无法进行逻辑思考和自我管理的,所以父母更多要做的是让孩子有安全感和信赖感,通过拥抱、抚摸这些方式去安抚孩子的情绪。

而当孩子稍大一些,可以慢慢开始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的时候,父母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对情绪能够觉察和掌控,面对情境包括孩子的情绪,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为孩子做一个良好的示范,另一方面也要能体会和理解孩子在处理情绪时是需要一段心理历程的

当一个人处在强烈的情绪中时,他的大脑是无法进行理智的思考的,所以这个时候也不要急着给他讲道理。

等到孩子平静下来后,再去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学着用语言把情绪表达出来,引导孩子调整认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