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个九月,福建两小女生因为学习压力大,产生厌学情绪,相约逃课离家出走;初二男生因厌学自行辍学,背着父母离家远行;安徽一12岁少女产生厌学轻生念头,留下遗书称“我不想活了”……
为什么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学习变成了一件那么令人厌烦的事情?以至于要用逃学、离家出走,甚至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抗拒学习?
许多家长都会忧心孩子的学习问题,而其中一部分就是对厌学的孩子束手无策。这些孩子,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缺乏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
1、懒惰与分心
惰性是本性,但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尤其明显。他们平时不愿意看书、做功课,不愿意动脑筋,拖拉、散漫,经常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借口,“等一会我再来看书”、“等我精神好了再思考这个问题”等等,但很可能一直不会去做。
即使坐下来学习了,他们也很容易分心,注意力不能集中,很容易被其他各种事物影响。或者只是潦草肤浅地学习,不愿意深入思考。他们只是在应付式地学习。
2、厌倦情绪和逆反心理
这些孩子对学习感到厌倦、无聊,或冷漠,或畏缩,在学习时无精打采,很少享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或者对被迫学习感到厌烦、愤怒,甚至用一些过激的方式来抗拒学习。
3、缺乏技能、依赖性强
这些孩子不愿意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所以也很难适应新的学习领域或方式。他们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行为上容易从众,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2
为什么很多孩子不愿意学习甚至讨厌学习呢?就像很多大人不愿意上班甚至讨厌上班一样,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更愿意去做的是让自己轻松快乐的事情。
广义来说,人们活着的所有言行都是学习得来的。就像幼儿摇摇晃晃学走路,跌倒了总会再爬起来继续走,直到学会为止一样,学习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本能。
个人认为,每一个人其实都有学习的基本动力。对于对这个世界还保持着新鲜感、好奇心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当然,学习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意志力去克服困难,所以也不是一件太容易太轻松的事。
那么,青少年在离开幼童好奇探索世界的时期,走入学校之后,是怎么对学习对读书产生厌倦的呢?
1、受错误的社会舆论或身边成长环境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
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受周遭环境的影响,例如看到某些亲戚虽然没有读书,但做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看到身边高学历知识分子还在辛苦打工;看到自己的长辈并不尊重读书人……环境隐约透露着“读书无用”的信息,让青少年忽视学习的重要性。
2、在学习中没有体验到成功、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效益。
当青少年跟不上学习的进度,或因为自身发展较慢,或进入一个太强的环境,或暂时未找到适应新学习环境的方法,较长时间在学习上遭受挫败时,青少年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导致自我放弃。
在没有多少成功体验的情况下,如果青少年还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有的只是整天埋头苦读、绞尽脑汁完成繁重的作业、时时刻刻与周围同学竞争、时不时要面对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那么,孩子内心压力过大,对学习只有越积越多的负面情绪,导致最终厌学弃学。
增长知识带来的自我满足感,成功体验带来的自我肯定、被他人赞许,以及获得的物质奖励、机会、权利等等,这些都是学习能带来的效益。如果青少年在学习中很少体验到这些,那么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只是被迫的枯燥的例行公事。
3、对生活和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意志力薄弱。
有些青少年对未来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不能看到并负起自身的责任,没有较明确和强烈的目标和追求,对生活和自己的成长得过且过,对于越来越艰难的学习不愿意坚持和投入。
这样的青少年也经常是意志薄弱的孩子,容易在学习受挫之后就不愿意再去尝试,害怕再次失败,相比之下,他们更容易受外界诱惑,贪图那些让感官一时快乐的事物。
4、受不良的家庭环境、家庭教养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充满冲突、压抑沉闷等,不良的家庭教养,如不闻不问、权威打击等,一方面,让青少年缺乏安全、稳定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另一方面,也很可能塑造了青少年不太健全的人格。这个时候,如果青少年无法先解决内心关于家庭、父母带来的心理冲突,重建健全的人格,那么很难再将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静下心来好好学习。
5、受在校创伤经历的影响。
有些青少年在学校被老师责骂、体罚、被同学孤立、欺凌,甚至女生被性侵犯,等等,这样一些创伤经历让他们对学习相关的人事物产生泛化的恐惧和排斥。如果他们的恐惧得不到理解,在学校孤立无援,那么他们更可能厌学弃学。
通常来说,一个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会出现上述的某几种情况,相互影响。不喜欢学习并非孩子的错,毕竟他们还在成长。只要我们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对症下药”,就能让孩子找回对学习的动力,而我们最终的目标,应该是让孩子身心健康,适应社会,有能力去创造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
温馨提醒: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有文章提及的困扰,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寻求帮助,心邻医疗诚心为您找寻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