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青少年心理丨如何才能说孩子“长大成人”了?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8-09-15 | 1869 次浏览 | 分享到:
长大成人,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可是,如何才算是真正的长大?是年满18或25?是考上某所重点大学?是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还是成家立业,有了下一代?
很明显,这都不算。年龄或外在条件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内心的成熟与独立。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12岁-18岁/20岁)的主要任务,它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
01


长大成人,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可是,如何才算是真正的长大?是年满18或25?是考上某所重点大学?是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还是成家立业,有了下一代?

 

很明显,这都不算。年龄或外在条件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内心的成熟与独立。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12岁-18岁/20岁)的主要任务,它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

 

何谓自我同一性?

这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念,一种个人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恒常性和持续性,可与他人心目中的自我恒常性与持续性相匹配的感觉。”


简单来说,就是知道我是谁,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然而这对于青少年来说,并不容易。

 

02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可恶的大彩电,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碟机,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套装、便服和行李,选择分期付款和三件套西装,选择收看无聊的游戏节目,边看边吃零食……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命……太多选择,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


这是1996年上映的英国电影《猜火车》中的一段台词。电影中的四个年轻人自甘堕落,吸毒、滥交、斗殴、打劫,过着底层灰暗的生活。他们执拗地反抗这个社会,但最终仍然被迫做出选择,去承担自己人生的责任。

 

在社会快速发展、物质丰裕的今天,许多人以为,现在的孩子幸福多了,但却没想到,年轻人“空心病”流行,青少年自伤、自杀率更高了。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当然,许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自杀的念头,这是一个普通的现象。但是, “不管引发自杀者采取自杀行为的具体社会事件是什么,也不管自杀者属于哪种人格类型,真正直接引发自杀者在某一时刻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是人生意义的匮乏感。”语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石中英教授)

 

而所谓空心病,也就是指年轻人感到抑郁孤独、空虚迷茫,觉得人生没有什么意义,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很多青少年乃至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人,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和伴侣适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少年时期,是长大过程中最为迷茫与挣扎的阶段,是个体第一次有意识地发出与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时候。而对于这些出生在相对更加自由的现代社会的孩子,事实上也是会更加焦虑与不安定。

 

在过去封建社会,农夫的儿子还是农夫,女儿长大还是伺候丈夫,因为别无选择,反而有一种安全感,因为有人告诉他们“我是谁”,“我该干什么”,他们可以尽情抱怨,但无需承担责任。

 

而我们选择更多,自由更多,变化也更快,竞争更激烈。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适应与接受这个不太完美的世界,尤其是,找到真正的自己,创造自己满意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现代年轻人,实属不易。

 

而如果青少年在大学之前只是埋头苦读应付高考,那么在大学阶段,势必迎来更为激烈的对于自己对于人生的内心冲突。


03


那些成功建立了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加自尊自信、自我接纳;能对重大决定做出明确的选择并承担其后果,把握自己的生活,努力追求目标;能积极投入社会,感受到自己在某团体中的归属感与价值感。

 

自我同一性发展不健全的青少年,对自我充满怀疑、矛盾,面对生活的应激事件容易感到混乱、迷茫,难以做出选择,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找不到未来的方向,也容易对人生感到厌倦、疲惫,产生心理与社会的适应性障碍,如出现抑郁、药物滥用、犯罪、自杀等行为。

自我同一性发展受阻的青少年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 沉溺于儿童期的逍遥自在,拒绝面对自己已经是青少年的事实,做事拖延,没有行动的力量。

② 过于担心他人的评价,过度注意自我缺点,使得自我探索受限。

③ 固着于自己熟悉的角色,不敢去尝试不同的活动。

④ 服从于权威(家长或偶像等),没有主见,不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下该扮演何种角色。

⑤ 没有清楚的意识信念为依据,盲从,生活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内心充满冲突彷徨。


04


那么,家长或学校可以如何帮助青少年发展与建立自我同一性呢?

 

1、帮助青少年探索自己、认识自己。在学习功课之余,鼓励青少年多参加各种活动,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体验中认识自我、思考自我发展,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2、帮助青少年培养独立的品质与能力,尤其是摆脱对家庭的依赖与复制。主要包括:

 

功能独立有能力处理和主导自我事务,能独立解决困难。

态度独立:对自我的看法不再受父母的影响,和父母的价值观、信念分离。

情绪独立:不再过度需要父母的赞同或情绪支持,发展个人独特性。

冲突独立:面对父母时,不会有过度的罪恶感、压抑、怨恨和生气。例如不会因不符合父母的期待而有罪恶感,不再常跟父母起冲突。


3、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青少年期之前还有四个发展阶段:基本信任与不信任感(0-2岁)、自律与羞耻(2-3岁)、自主与罪恶感(4-5岁)、勤勉与自卑(6-11岁)。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若是没有达成任务,该阶段发展受阻,那么接下来的发展也将受到不良影响。所以自我同一性发展受阻,也很可能是前面阶段的发展任务未完成。

 

那么我们可以做到,例如,积极关爱、包容、支持、肯定、鼓励青少年,培养青少年对人对己的信任感;培养青少年的自律能力,学会抗拒诱惑,如何决策、解决问题,如何自我管理、做好时间规划等。增加青少年的成功经验,提高其做事的自主性……

长大,意味着面临一系列的选择和责任,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害怕长大,拒绝长大。



结语:发展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复杂、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孩子最坚实的靠山与领路者。培养一个接纳自我且适应社会的孩子,是父母最骄傲的事情之一。

 

温馨提醒:

如果您或您的孩子有文章提及的困扰,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寻求帮助,心邻医疗诚心为您找寻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