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父母持证上岗」真相:好的父母不是天生的
来源: | 作者:心邻医疗 | 发布时间: 2020-06-13 | 2274 次浏览 | 分享到:
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效应。父母也不是生来就是父母,成为好父母也需要学习。

今年两会,「父母持证上岗」被提为议案。

 

全国政协委员许洪玲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


这项专治「熊父母」的提案,一提出就冲上热搜第一:

有人举双手赞成,认为生养易、教养难,这项举措有利于提升父母的养育素质;也有人认为初衷虽好,但实现起来困难重重,有些不切实际。


 

(图片源于新浪微博)

 

其实,这不是父母上岗证第一次面世。早在2010年,东莞在10多所学校探索“家长持证上岗”模式,并在2017年被东莞市教育局和市妇联认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面实施“家长持证上岗”。2017年的全国两会,也有代表提出为家庭教育立法,家长经培训后「持证上岗」。

 

从多次试点,到多次提案,再到全民关注,父母上岗证的提出,背后折射出家庭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


 

01

家庭教育

是孩子终身发展的底色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模板。在生命早期,孩子接触的环境较为单一,他们看见父母做什么,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模仿、学习,最终变成自己内心模式的萌芽。他们对爱的理解与表达、应对事情的方式、处理矛盾与冲突的技巧、人际交往的模式等,大都是从父母身上「复制」加工的。家庭氛围和家长言行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图片源于pixabay)

 

家庭教育的短板需引起警觉。比如,有的家长视孩子为自己的附属品,当遇到不如意的事便迁怒到孩子身上,殴打、辱骂孩子;有的家长只顾着要求孩子满足自己的期待,却忽视了对孩子的身心需求;有的家长习惯于溺爱包办,强行替孩子做主,让孩子感到透不过气......

 

这些家庭教育「短板」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深刻的影响,甚至会持续终身。童年不良经历研究领域专家娜丁·伯克·哈里斯通过30000份案例研究,发现童年遭受过不良经历的人发生学习障碍和不良行为问题发生率会增加32.6倍,得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患病率增加4.5倍,患冠心病等重症患病率增加3倍。(数据源于娜丁·伯克·哈里斯著书《深井效应》)

 

可见,生养容易、教养难。想让孩子身心健康、未来可期,父母要下的功夫还真不少。


  
(图片源于pixabay)


 

02

好父母不是天生的

 

相比上一辈人较为粗放的养育方法,如今已经有很多年轻人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方法。这已经是可喜的进步了,但还不够。

 

孩子需要培养,父母同样也需要学习,父母也不是生来就是父母的。就像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女主角的爸爸曾经在与女儿起冲突过后坦诚到「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一样,大部分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并不是永不犯错的。

 

有时候他们也不是故意的,他们也想成为好父母,只是没办法无师自通。「父母上岗证」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也正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对父母的期待和现实的落差,以及对如何教育孩子的迷茫。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好父母的上限可能没有标准,但养育孩子应该是有底线的。提前掌握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既是父母责任和义务的再强调过程,也是准爸妈们做好身份转换准备的好时机,更是对儿童身心健康、顺利融入社会的长远考量。

 

(图片源于pixabay)

 

 

03

从这一代开始

主动成为良性循环的源头


教育孩子不像考试一样有标准答案。具体的教育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有一些共通点值得注意。

 

1. 有问题意识 

几乎没有父母敢拍着胸脯打包票自己从不犯错。养育孩子过程中难免有误区、疏忽或者纰漏,这是可以理解的。重要的是,爸妈要察觉问题的意识。当父母意识到自己某些教育方式可能存在问题,接下来的问题解决才成为可能。

 

2. 接纳自己的不足

教育孩子的过程并不总十分顺利的,当被伴侣、家人甚至孩子指出自己有如此多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甚至有害的,你或许会质疑自己,甚至因为一次过失而给自己贴上「坏妈妈」、「坏爸爸」的标签,认为孩子成不了材都是自己的错。

  
(图片源于网络)

 

人无完人,过度自责自罪不仅会打击了自己的育儿信心,还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接纳自己的不足,与自己和解,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上而不是为了遵守所谓教科式的教育方式,感到束手束脚、无所适从。要知道,孩子不是「瓷娃娃」,不会因为偶尔的无心之失就失去自我调节和修复的力量

 

3. 必要时寻求帮助

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可能遇到不同的问题。有时候这些困难可以靠一家人的智慧迎刃而解,但也有可能遇到某些问题单凭父母的力量无法解决(比如青春期亲子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孩子遭遇校园欺凌、婚姻状态变动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等)。这时,求助专业的家庭心理咨询或治疗,不失为事半功倍的选择。

  
(图片源于网络)

 

也许就像许多网友担心的,「父母持证上岗」提案可能遇到很多实操层面的问题,很难一下子就落实到位,且成为好父母也不能光靠一张证书。但无论如何,愿我们从这一代开始就有成为好父母的觉悟,主动去成为良性循环的开端

 

  

文:麦穗花 



本文审核:汤思尧

 

免责声明:本文相关数据、证据更新于2020年5月18日。文章仅限于提供心理健康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心理健康诊断和治疗。个人心身健康问题请及时寻找心理科医生的帮助。如您对本科普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参考资料: 

[1] 澎湃新闻,当父母也要持证上岗冲热搜第一!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587149. 2020.05.07

[2] 网易新闻,家长们注意!为人父母需要学习!“持证上岗”或将有定论!,https://3g.163.com/news/article/FE0N40TE05508WW0.html?from=history-back-list. 2020.06.01

[3] 中国教育新闻网,家长“持证上岗”的东莞十年,https://www.sohu.com/a/302729519_243614,2019.03.21

[3] 孟繁宁.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矫正[J].法制博览,2020(10):192-193.

[4] 娜汀‧哈里斯,深井效应(The Deepest Well: Heal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hildhood Adversity) [M]. 浙江教育出版社

[5] 缪祝意,邓碧兰.家庭因素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1):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