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邱湧:心理科医生是守门人,也是陪伴者
来源: | 作者:心邻医疗 | 发布时间: 2020-06-07 | 298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不追求做个大教授,愿做一个平凡而靠谱的医生,和有共同理念的心灵守护者在一起,陪伴每一位患者。

每年负责住院病人360人次以上每年负责门诊看诊6000人次以上
还有急诊、院内会诊、指导轮科医生、主持/参与科研项目……
这是邱湧医生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时的工作量,也是他临床经验快速积累的来源。
在加入心邻医疗之后,他告诉我们,
「原本我以为我会一直在三院心理科工作下去,会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说『欢迎报考我们专业』。
然而,现在我辞职了。但我依然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实践我所热爱的专业工作,这点没有改变。」
他说,
「大医院是全民共享的优质医疗资源,但是大医院之外也需要医生来提供一些补充的服务,这些服务要优质也确实需要来自大医院的医生。我愿意出来尝试。」


邱湧医生和我们分享了以下几点想法。




01 我是守门人


心理科医生,是心理障碍患者的「守门人」。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当我们发现自己或亲友有心理困扰的时候,应该先找心理科医生还是心理咨询师?


当然是心理咨询师了,我又没病!,这是我听到最多的答案,也是多数人的答案。


究竟应该先找谁帮忙?


我举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关系问题和冲突问题,如婚姻关系中的家暴问题,我们可以说这是夫妻双方紧张的关系和冲突造成的。但是家暴行为也有可能是在疾病的状态下发生的。比如,癫痫性人格改变患者可能很暴戾、残暴,对家人恶语相向、拳脚相加。


简单来说,部分施暴者可能患有疾病,需要医学干预。




图片来源:pexels

再比如,有病人因为情绪低落来就诊,结果我发现他的情绪问题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转到内分泌科治疗后就好转了,根本不需要抗抑郁药物和心理治疗。而如果一开始没有找医生,直接找到心理咨询师可能就容易忽略了身体的问题,毕竟这是医学的范畴。


当然,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像抑郁之类的情绪问题是心理问题,只要找心理咨询师解开心结就好了,其实目前的研究显示抑郁、焦虑患者的大脑在极微小层面上是存在改变的,所谓的心理问题其实还是属于大脑的问题。这是咨询师和医生都认可的。

既然是大脑的问题,达到一定严重程度肯定是要药物介入的。否则,耽误了正确的治疗,往往就是耽误了生命。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都会直接告诉他们,先去找精神心理科医生看看吧,才能保证治疗的方向是对的。


不管是医生还是咨询师都认可这个有循证依据的医学干预模式——心理科医生首诊评估和确定治疗方案,结合心理科三大干预模式: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所以,我们心理科医生是心灵健康的「守门人」。


图片来源:unsplash




02 我是陪伴者


我曾经有一个未成年患者,在外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无法上学和正常交流,行为怪异。经过仔细鉴别诊断,我发现他其实是强迫症共病情绪障碍。大约有50%甚至高达80%的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存在共病(如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的情况。在对症治疗后,他的病情明显改善,已经可以正常上学了。之后,他每次大老远见到我时就很兴奋地打招呼。


一个心理科医生陪伴患者的时长对治疗的效果影响很大,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当我看着一个孩子从读中学到上大学,甚至大学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我为他们的稳步成长感到开心,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来守护他们的信念。


我们是在操着做父母的心啊!我经常和同事打趣地说。 


操心,但也欣慰!


心理科疾病的治疗过程,和其他的慢性疾病一样,过程充满曲折和反复。有的患者及其家属看到药物见效慢,或者副作用太明显,就想要放弃。


但是,药物的起效,是需要时间的。


医生,病人和家属都需要耐心等待。


我刚从事临床工作那会儿,看到病人疗效不显著也会心急,想要给病人换药。这时病人告诉我,虽然药效不明显,但他自己已经感觉有了一些的进步,所以我们决定一起再等等看。


果然,最后的治疗效果确实非常满意。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其实是个陪伴者,陪着患者和家属一起去面对问题,及时提供策略,还有适时的鼓励。


陪伴,常常倾听,偶尔唠叨,平凡日复一日,琐碎,但靠谱实在。




来信公开均经过患者同意




03 我是医者,更是倾听者


最近几项发表于英美顶级期刊、涉及超过200万名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30-40岁医生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年长医生,在这个年龄区间,女医生又比男医生治疗效果更好。究其原因,是该年龄段的女医生愿意花更多时间了解患者、与患者沟通治疗方案。


我深有体会。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病史和信息采集,我们需要花时间和患者沟通,但无奈诊室外等候的人实在太多,不得不控制平均就诊的时间。在三甲医院,基本上每位医生的诊疗能力都非常专业而且规范,但治疗效果往往还取决于医生对患者的沟通和了解程度。


5分钟和45分钟,患者和医生建立的关系有差别,到最终可能治疗效果也不一样。


拿减肥做一个例子。有的人想一夜暴瘦,有的人则走长期抗战路线。解决心理问题也一样,每个患者都有不同的需求。详细的沟通能让我们更清楚患者想要什么,在尊重患者想法的基础上来选择适合的方案,医患方向一致,这个方案更能让患者坚持下去。


和减肥一样,解决心理问题的治疗过程漫长而艰辛。


我们的陪伴、沟通、支持能让患者坚持下去,保证治疗的连续性。



图片来源:unsplash



04 我是病程管理者


心理疾病常常慢性化,容易反复发作。

全病程周期管理是一个以病人为中心的慢病管理模式,从病人确诊到整个慢病过程的追踪,都有医护团队的参与。慢病管理,是陪着病人治疗、康复甚至成长的过程。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团队针对病人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体重增加、嗜睡等药物副作用、难以回归正常生活和突发生活事件的再次打击,进行及时积极的干预,根据病情的反复和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我是认可团队作战模式的。








05 我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心理科的患者,在药物治疗之后,情绪已经稳定了,但仍有一定的「心结」。比如,儿童青少年网瘾、多动、强迫以及中重度抑郁等问题,当药物控制达到一定程度,是很需要心理治疗去帮助他们康复得更好的。


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是有循证依据的。例如骨折,药物相当于手术、营养支持,而心理治疗则相当于康复锻炼,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但是,去哪里找心理治疗师,找什么样的,是否靠谱,是否合适他,我没法知道。


我甚至没法和心理治疗师沟通患者的病情。


我告诉他们,如果你找到的心理治疗师让你不要吃药,那他就是不专业的。


作为一个守门人,每次面对这种问题,我都纠结,也很无奈。


加入心邻医疗后,我有了专业、靠谱的心理治疗师搭档。


我不再追求做个大教授,愿做一个平凡靠谱的医生,和有共同理念的心灵守护者在一起,陪伴每一位患者。



口述:邱湧
文:陈述 辛颖菲
编辑:罗于妮 谢俊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