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习惯了睡懒觉、看电视、玩游戏,开学后能跟上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吗?
孩子才刚适应了线上教学的方式,开学不知道会有怎么样的变化,他能调整过来吗?
(图片源于pixabay)
开学后的疾病防控工作会让孩子的校园生活没有那么便利,他能适应这些新规定、新变化吗?
每一个问题,都足以让家长焦虑。
(图片源于pixabay)
返校复学是一个再适应的过程
孩子开学之后,需要度过一段「特殊时期」,来适应「放假模式」到「学习模式」的转换。
在疫情发生初期,孩子们很难适应居家隔离和在家、在线学习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好不容易适应了。如今重返校园,又要再次调整,于是出现了一个再适应的过程。
学习节奏加快、生活习惯改变、与老师同学相处模式的改变,都是再适应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此外,一部分学生面临升学、毕业等客观问题,也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感。
(图片源于pixabay)
为了重新适应校园生活,孩子们可能要紧绷起来,随时应对周围环境的挑战。在再适应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暂时的疲惫,焦虑,紧张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这是非常正常而且普遍的。
大部分的孩子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重新适应校园生活,但需要一定的时间。爸妈们可以事先做一些事情,帮助孩子加快这个进程,尽快达到适应的目的。
协助孩子作返校复学的心理过渡有技巧
1. 打好预防针,做好心理准备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重返校园可能面临的挑战,提醒孩子们复学可能使他们在情感上、生理上、心理上出现一些不适应(比如,失眠、焦虑、疲惫),这是正常的。但不是每个人的情况都相同(比如,有些同学可能很快就能投入到学习中,有些同学可能需要更长的适应时间)。
给孩子「透底」的时候,实际上也在为孩子赢得缓冲时间,使他不至于在真正遇到困难时感到很突然、不知所措。
2. 提前调整生物钟,恢复体能
孩子在家时间相对比较自由,但复学后就需要更规律的生活了。爸妈可以帮助孩子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让他们规律地饮食和睡眠,最好同步上学的作息时间,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获得更多的掌控感。
家长可以树立榜样作用。当家长找回自己的工作状态,调整好作息规律,也能让孩子察觉到并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
3. 积极沟通,接纳支持
复学后,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家长想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一方面不要过度责备孩子,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孩子避免自责、自我否定。
比如,孩子假期学习状态比较松散,开学后学习进度加快,害怕跟不上。这时候爸妈要学会倾听,且允许孩子发脾气;同时,可以尝试帮助孩子整理自己的学习状况,看看哪些可以孩子自己解决,哪些可以问老师,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
此外,疫情对一些孩子来说,或多或少都会带来一些冲击。家长可以用自己的人生阅历,诚恳回应孩子们的疑问,减少孩子们对于所发生事件的困惑,给孩子支持,让他有力量去面对新环境、挑战和困难。
(图片源于pixabay)
4. 巧用仪式感
仪式感能增加体验感、认同感,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列一个复学任务清单,比如给整理书包和文具,洗校服校鞋,准备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等等。
收拾外在的同时,也在整理心态。这些准备相当于一个「信号灯」,给孩子一个即将开始校园生活的信号。
5. 重建联结
孩子重新回到学校中,需要和几个月没有见的老师同学们见面,有可能兴奋感夹杂着陌生感,不适应是很可能出现的。
爸妈可以问问孩子:你想和同学们说点什么呢?你有什么想要和他们分享的事情吗?如果有条件,也可以鼓励孩子给自己的好朋友送个开字礼物(比如祝福卡片、小零食等等),可以帮助孩子尽快恢复社交联结。
如果长期不适应,孩子可能生病了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心理弹性来应对压力。但是,当环境中的种种挑战使人无暇顾及,超出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适应障碍可能就会产生。
当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后,孩子仍处于抑郁、焦虑状态,或者有适应不良的行为(如不愿与人交往、退缩等),甚至无法正常的学习生活,那TA很可能生病了。
当孩子无法靠自己的努力进行调整时,及时求助是值得鼓励的。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不仅能帮助孩子尽快克服困难,同时也避免长期「硬抗」造成的慢性损伤。
[1] 中国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服务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2020.05.16
[2] 毛雪琴,韩杰,刘民瑛,王梦欣,潘芳.适应障碍青少年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11):1132-1134+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