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95后天才留学生1天2登顶级期刊《自然》: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3个关键,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来源: | 作者:心邻医疗 | 发布时间: 2020-05-19 | 1935 次浏览 | 分享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上周的一则新闻报道,让人心生敬佩。

 

5月6日,中科大10级少年班校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5后博士生曹原分别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医学顶刊《自然》上连发两篇石墨烯论文。早在2018年,他便成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

 

人民日报评价曹原:不仅是后浪,更是巨浪!


 

(图片源于网络)

 

很多人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除了称赞,便是仰望和羡慕:“这大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吧,我一辈子也达不到这种水平.....”

 

的确,我们可能无法成为下一个曹原,但良好的教育方式是有迹可循的,兴趣爱好的培养便是其中之一。

 

曹原从小就喜欢倒腾,兴趣广泛,学业之余,还钟爱天文摄影、钢琴、画画,但他的父母从未阻止过孩子的爱好,相反家人为他买了天文望远镜,甚至在家里建实验室。尽管专业领域逐渐细化,但他从兴趣爱好中获得的能力,迁移到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终身受益





(图片源于pixabay)

 

如今,越来越多家庭开始注重兴趣爱好的培养,关注孩子的平衡发展。但还是有许多家长苦恼于该培养孩子的什么兴趣?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自己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中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为了科学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父母要知道这三个关键点。

  

 

01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这可能是很多父母会做的:某个兴趣班很热门,或者自己曾经喜欢但没学成,于是就擅自做主、连哄带骗,帮小朋友报班了。

 

但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是用来满足自己未完成梦想的。若强迫孩子,很有可能「兴趣」变「无趣」,甚至伤害了亲子间的信任。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一是为了帮助孩子选择更匹配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教导孩子对自己选择负责的机会。而家长需要做的,是扮演孩子的「伯乐」,帮助识别适合孩子的兴趣爱好。




(图片源于pixabay)

 

孩子最初的兴趣爱好往往是寻常的、不引人注目的举动,甚至是淘气、顽皮的行为。这就要求家长平时要深入细致地观察孩子的日常活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确定:

 

主动性:在没有他人督促的情况下,孩子经常主动参加的活动,具有自发、积极、主动的特点

坚持性:孩子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观察或参加自己所喜欢的活动

愉悦度:参加这一方面的活动时,孩子能体验到愉快的心情

 

如果观察到孩子在某项活动中满足了以上三个条件,那么恭喜你,你帮助孩子找到了匹配度高的兴趣爱好。


 

02

兴趣不能止于「激发」

还要学会「巩固」

 

兴趣的发生和发展通常要经历的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志趣。

 

假如有趣只是儿童的好奇和直觉体验;乐趣则可以让儿童身心愉快,称得上是享受;志趣则关系到个人的目标和志向,具有社会性。

 

比如,小朋友一开始觉得弹钢琴很酷,但练没几次觉得枯燥,就没兴趣了,这就只到「有趣」阶段;如果弹钢琴能带来愉悦感受,并乐意还花时间来钻研演奏技巧,那么便成为了「乐趣」;进一步的,不仅享受弹钢琴,还愿意让它变成自己的职业或融入自己的职业,则可称之为「志趣」



(图片源于pixabay)

 

良好的兴趣培养,绝不是停留在走马观花的「有趣」阶段,激发孩子的兴趣后,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巩固兴趣。这不仅是训练技能的必要条件,更是培养耐心的好机会。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积累成功经验,当孩子有一点进步时,给予反馈与肯定;在遇到困难时,激励孩子思考,陪孩子一起找原因,给孩子足够的信心。

 

同时,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如,从兴趣爱好中获得的自我价值感),减少用外在刺激(如,物质奖励),避免奖励一停,孩子就放弃的尴尬局面。

 

03

调整预期

减少急功近利

 

培养兴趣爱好的另一个误区是:把「培养兴趣爱好」当成「特长训练」。家长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无可厚非,孩子如果能把兴趣变成特长,对自己的生涯发展也有一定的好处。




 (图片源于pixabay)

 

但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远远不止是掌握一个技能这么简单。多项研究表明,培养兴趣爱好,有益于身心发展。

 

首先,兴趣爱好能够愉悦身心,帮助人们合理的宣泄不良情绪。

其次,兴趣是维持心理健康的积极因素。拥有兴趣爱好,且经常参加的人更少出现抑郁、焦虑、人际不和等问题。

此外,兴趣能促进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儿童耐心、促进思考、激发创造性。

最后,兴趣爱好的培养,让儿童有更多机会接触同龄人,发展同伴关系,也是锻炼社交技能的好机会。

 

因此,家长需要调整预期,不要为了让孩子获奖、考级、拿证而过分干预,使得孩子丧失自我。即使孩子最终没法变成一个「专家」,隐形的馈赠——耐心、思考能力、创造性等,也将伴随终身,在某些时刻凸显价值。

 
 (图片源于pixabay)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科学培养兴趣能帮助孩子在宽松、健康的教育土壤中, 陶冶情操,开拓视野,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一生。哪怕孩子可能不能成为“第二个曹原”,但是经过科学的兴趣爱好培养的孩子,他一定是独一无二的。




本文作者:麦穗花


本文审核:邱湧

 

免责声明:本文相关数据、证据更新于2020年5月18日。文章仅限于提供心理健康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心理健康诊断和治疗。个人心身健康问题请及时寻找心理科医生的帮助。如您对本科普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参考资料:

[1] 14岁考入中科大,18岁考进麻省理工,95后博士生曹原究竟有多牛?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107826772984023&wfr=spider&for=pc

[2] 杨亚琼.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引导家长合理选择课外兴趣班的设想[J].中国校外教育,2013(01):2-3.

[3] 刘卫华,黄雄文.心理健康与兴趣的关系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4):70-73.

[4] 应茹琴. 小学生兴趣培养的误区及其改进对策[D].上海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