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家有「差生」:不是孩子不行,是家长成了「差生训练师」
来源: | 作者:心邻医疗 | 发布时间: 2020-05-19 | 1915 次浏览 | 分享到:
毁掉一个孩子的「绝招」是否定他,贬低他,摧毁他的自信,让他卑微到泥土里,难以自立于社会。

总有父母被孩子的「差劲」、「脑筋不开窍」气到怀疑人生:明明智商没问题,怎么宛如「榆木脑袋」——又笨又懒又胆小。

 

「你怎么不学学人家?」

「你行不行啊,这都不会」

「不知道生你出来有什么用」

这大概是这类「差生」最耳熟能详的话了。

 

父母心目中「没出息的孩子」,老师眼里的「差生」真有那么不堪吗?

 

其实,排除部分有智力缺陷的孩子,大多数所谓的「差生」都是后天「被制造」的

 

(图片源于pixabay)


01

多数「榆木脑袋」

得益于「后天训练」

 

学生本无好坏、优劣之分。但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孩子被人为地分成了「优生」和「差生」。

 

别以为时代不同了,「吼」、「骂」还是许多家长用来管教孩子的「法宝」。他们的初衷可能是为了鞭策孩子,但少有人思考这样的做法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对自身能力更加怀疑,更加自卑

  

分享两个案例片段

小A:小时候学习不好,父母就经常打骂我,几乎没有说过鼓励的话,在人前当众骂我蠢笨是常事。即使我也曾是他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长大后内心深处极度恐惧被抛弃,不自信,不敢争取什么,就像爸妈预期的一样平庸。
小B:我上中学时学习成绩不好,英语从来没有及格过。老师曾当众将试卷扔我脸上,骂我无能、垃圾,用各种讽刺的话语刺激我;甚至拽着我的衣领拖出了教室,我的哭声里夹杂着同学的嘲笑声。从那以后,我习惯性低头走路,也不太爱跟人打交道。

自卑、敏感、多疑,遇见美好的东西不敢去争取,因为觉得自己是「差生」,不配拥有美好的人生。


 
(图片源于pixabay)

 

 

02

责骂否定

应该为孩子的「差」负责

 

低龄儿童在形成独立的人格之前,比较依赖外界的评价。父母、老师的批评责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甚至影响他们的人格成长。

 

青少年时期,孩子虽已形成自身独特的个性特征,但可塑性强。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和方法仍会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们身心发展。

 

长期生活在否定、怀疑、充满负面暴力的语言信息环境中,孩子会感觉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有时甚至产生讨厌自己的想法,容易走极端,对待学习更是缺乏应有的兴趣和原动力。

 
(图片源于pixabay)

 

自卑心理与丧失信心的恶性循环,使他们往往回避、胆小、不敢与人正常交流,容易形成以封闭、自卑、多疑等特征的自卑型人格

 

他们也有可能变得暴躁、易怒、逆反,内心充满仇恨,为了发泄不满而对他人和社会采取过激行为,形成暴躁的攻击型人格

 

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别人眼里的「差生」。可怕的是他自己对此也深信不疑,把「差生」内化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背着「差生」的标签过着差劲的人生。

 

 

 

03

自卑的种子

一旦入心,不易根除

 

差生之所以「不负众望」地差,根源在于自卑。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遗憾的是,差生这种追求认同和归属的需要从萌芽开始就被扼杀。

 

自卑的种子一旦在心里种下,就很难根除或者——个体时刻体验自我否定、不如别人的消极心态

 

心中缺乏安全感,在意别人的看法;社交上表现退缩不前;过于敏感、批评、嫉妒别人;自我否定,厌恶甚至憎恨自己。


 
(图片源于pixabay)

 

拼命想要获得权力和优越感,进而控制别人;爱抱怨、争辩、容易屈服,依赖,情感容易受到伤害;缺乏动力,无法超越自己等,都是自卑心态的表现。

 

沉重的自卑感不利于人格的发展,它会产生两种结果:要么不适当地过度补偿,让人得不偿失;要么转变成自卑情结,造成生活适应困难。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

 

自卑的人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总认为自己不行,什么都做不好,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固定的心理定势,给学习和工作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会使人对生活失去信心。


 
(图片源于pixabay)

 

04

从现在开始

拒绝当「差生训练师」

 

1. 保持平常之心,不否定 

差生在心理上具有矛盾性,表面可能不在乎,叛逆,内心却存在自卑心理。积极关注和深入地了解才能叩开孩子的心门。

 

家长和老师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孩子成长,不盲目攀比,不急功近利。有时候学习差,不是因为他们天赋不够,而是我们的要求已经超出他的能力范围。

 

2. 保持平等之心,维护孩子自尊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通过你来到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想法。”

 

人人生而平等,孩子更需要被关心、尊重和理解,他们的自尊心需要被维护。

 
(图片源于pixabay)

 

3. 保持赏识之心,培养孩子自信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用欣赏的眼光和态度看到孩子的行为。抱着积极的期待,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在赏识和鼓励中不断成长,收获自信和正能量。

 

4. 如果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自信是一生的课题。撕掉「差生」的标签,摆脱自卑的桎梏,需要找到内心深处的开关,最根本的是要补足曾经缺失的营养,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是事半功倍的选择。



本文作者:麦穗花


本文审核:邱湧

 

免责声明:本文相关数据、证据更新于2020年5月18日。文章仅限于提供心理健康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心理健康诊断和治疗。个人心身健康问题请及时寻找心理科医生的帮助。如您对本科普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参考资料:

[1] 李趁.家庭语言暴力对低龄儿童品德形成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6(30):350-351,356.

[2] 陈曼霞,彭燕凌.后进生自卑心理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30):81-82

[3] 杨世朝. 家庭语言暴力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J].才智,2019(26):30-31.

[4]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 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 李艺敏,孔克勤. 国内自卑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0,3(6):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