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我一难过就想拼命吃东西:体重里藏着的心事
来源: | 作者:心邻医疗 | 发布时间: 2019-09-12 | 1939 次浏览 | 分享到:


开会好烧脑啊,点个下午茶犒劳一下自己吧;

看了那么多资料还是憋不出文章,先点杯奶茶调整一下吧;

失恋了,吃顿烧烤火锅安慰一下自己吧;

被老板骂了一通,也没啥心情继续工作了,先看下中午点什么外卖吧

......

......

“管住嘴,迈开腿,明天你就是李宣美”。

道理都懂,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即使不饿,我们大概能找出一万种理由给自己加餐。

 

可当我们将食物作为应对压力的一种手段,逐渐依赖食物带来的愉悦感,问题就会产生。


一个一直被我们忽略,却非常容易变胖的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管不住嘴”并非因为生理性的饥饿,而是出于“心理性的饥饿”,即情绪性进食。

 

胖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影响,长期的情绪性进食还会使人产生一种失控感 ——无法控制自己在恰当或不恰当的时间吃什么,不吃什么,以及吃多少。


失去对自我行为和意志的控制感也会损害我们的自尊水平,让我们对自己的评价降低。 


同时,当食物变成了一种对抗情绪的工具,你会很难再享受美食本身带来的快乐,很多时候你都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只是惯性、机械地往嘴里塞食物。

 

(图片源于pixabay)

 

一、被忽视的情绪性进食


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一个劲往胃里塞东西,以此来缓解压力,是现代许多人都会选择的减压方式。


这种以进食行为作为应对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孤独等)的反应,被心理学家定义为情绪性进食,也就是“借吃消愁”。

 

美国营养学会主席大卫·赫伯博士认为,用“吃”的方式应对情绪问题,的确有遗传上的原因。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人类面对的最大忧虑就是食物不足。一旦能吃饱,基本的问题就将得以解决。


英国BBC拍摄的记录片《完美的饮食》,就有一名叫艾莉森的受访者坦言自己的痛苦经历:“我和食物的关系,过去一直非常消极。这是因为我小的时候,经常不被允许吃饭。我觉得这就是根本原因,这是我暴食的最初推动力。”


这有点像“穷怕了”的孩子,长大后拼命挣钱存钱;“缺父爱”的女孩,找男朋友老找“爸爸型”的.....像在弥补那个没被满足的“小孩”。


可如今,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吃饱喝足”的环境中长大,为何还是这样?


1. 食物对大脑具有奖赏作用


食物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奖赏机制。小朋友可能对钱毫无感觉,但却可以为了一块糖做出巨大的牺牲。成人也不例外。


研究表明进食此类高糖高脂的食物时,大脑会释放一种类鸦片活性肽,而这种类鸦片活性肽,正是可卡因、海洛因的主要活性成分。也就是说经常情绪性进食各种高糖高脂食物,会让人感到快乐,也很容易使你的大脑“上瘾”。


与此同时,也有研究指出,那些更容易出现情绪性进食的人,在见到高热量食物时,感知饥饿的脑区——脑岛,会被激活;而与自我控制相关的前额叶也会异常活跃,说明这个人在尝试着控制这种进食欲望,只可惜这种克制和挣扎的效果微弱。

 

(图片源于网络)

因此,大脑是“帮凶”,让我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倾向于通过吃来填补情感需求。


2. 口腔里的“安全感”


弗洛伊德则认为,我们婴幼儿时期最先追求的是一种口欲的满足(oral gratification)。在那时,母亲是婴儿第一个信赖和使之满足的人,而母乳不仅是我们生命初期的生存之本,哺乳这个动作本身也是母亲在那个阶段与我们最主要的互动, 婴儿安全感的来源就是从嘴里获得的。


这种机制可能会在潜意识里延续下来,使得我们长大后在焦虑、紧张或感到不安时,依然总想着嘴里吃点什么来缓解这种不安,而进食和抽烟是最为常见的两种。


3. 童年经历的影响


心理学家Jonice Webb曾指出,在童年遭受过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情绪性进食的问题。


一个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和满足,会认为自己的情绪无法被他人接受,导致在面对自己的情绪时也显得手足无措。


被压抑的情绪总要有个发泄的出口,于是,情绪性进食便很容易成为宣泄渠道。

 

(图片源于pixabay)


二、如何克服情绪性进食


1. 是真的想吃,还是心绪不佳?


面对食物时「不能自己」,实则无力处理糟糕的情绪 ——你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你选择用食物来回避直面它们。


我们不妨在吃东西前,检验一下自己是真的想吃,还是受到情绪控制:


  1. 情绪饥饿往往是突如其来的进食欲望,而不是如生理饥饿一样逐渐产生饥饿感;

  2. 情绪饥饿表现出对一些特定食物的渴求(特别是甜食或油炸类食物),而不像生理性饥饿,只要填饱肚子就行;

  3. 情绪性进食往往已经意识不到自己吃了多少,比如不知不觉就吃光了几包薯片;

  4. 冲动性的情绪性进食常常伴随着更多的后悔、愧疚、自责等负面情绪,正常为了满足身体需要的进食则不大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发现自己条条命中的话,那你很可能正在经历着情绪性进食。


我们常常说,看见是治愈的开始。当你了解了自己行动背后的驱动力,改变才有可能。

 

(图片源于pixabay)

 

2. 有意识地放慢进食速度


BBC的记录片《完美的饮食》中做过一个实验,当我们的进食速度变慢时,我们身体的GLP1水平反而升得更高,饱腹感更加明显。


其次,当我们放慢自己吃饭的速度时,我们就有机会去观察到自己生理上的饥饿程度,从而知道及时调整,就不会摄取过量食物。


防止暴饮暴食,降低进食速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3. 减压方式多元化


有时候吃点喜欢的东西来缓解负面情绪并无可厚非,但当它成为唯一的应对消极情绪的方式时,可能就会出现问题。因为,食物的缓和功能只是暂时的。


暴饮暴食之后的自己,越来越胖,越来越丧,反而会让人更加心烦。


我们并非一定要严格限制自己的饮食,只不过,更好的做法是发展更多的替代方式,不把所有的负担都丢给“吃”来承担。


研究表明,运动、正念都是健康又有效的调节情绪手段。如果无法彻底和情绪性进食告别,不妨试着增加这些活动的比率,使自己处于正面积极的精神状态之中,同时也转移了进食的注意力,避免暴饮暴食的产生。

 

(图片源于pixabay)


说到底,“情绪性进食一时爽”,可生活中大大小小不顺心的事情那么多,长此以往,只会陷入恶性循环,“借吃消愁,愁更愁”。


想要跳出情绪性进食的怪圈,最根本的是要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化解自己面对不良情绪的无力感,需要我们接纳自己的不易,但也要看见自己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