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教育丨培养有责任感的孩子,从学会放手开始
来源: | 作者:201984203160794 | 发布时间: 2019-05-29 | 1256 次浏览 | 分享到:
把责任还给孩子,才是解放自己的第一步。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缺位的教育,可能使孩子生命中缺失引领者,也会影响自我价值感的建立。


然而,另一种“用力过猛”的教育方式,也需要警惕——保姆式教育。孩子早上起晚了要迟到,爸妈一边催促,一边帮忙收拾书包、准备衣服、打包早餐;暑假只剩两天了,孩子作业还没做,父母一边责怪,一边帮写...从饮食起居、学校教育到兴趣爱好,无一不渗透着父母的心血和关照。


这种无处不在的关怀容易“造就”两个群体:没有自我的父母和没有责任感的巨婴。


一.为什么不能做保姆式父母


从孩子的角度:


1. 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有些家长会认为,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是爱的体现,孩子若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会对父母充满感恩,会更听话、表现得更好。


可某种程度上,这却是一种不信任孩子的表现,不信任孩子有应对困难的能力。当这种不信任孩子能力的信息被孩子潜移默化的察觉,并内化为自己的特点时,就很可能演变成根深蒂固的“不自信”。当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若没有他人的助力加持,很难独自应对,即使成长过程中有各种积极的资源去修正,这种不自信却像骨子里自带的,很难完全客服。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每个个体都是在自我实现倾向的驱使下成长和发展的,要相信每个个体都有自我矫正的力量。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告诉我们,当我们充分信任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适当放手,给孩子传递“我相信你可以”的信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在这样积极能量的驱使下,更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勇敢的去探索世界、面对挑战。


2. 影响孩子的积极性

父母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包揽一切,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惰性。孩子可能会错误的认为自己的事情不做也可以,反正爸妈会帮忙解决。而父母每一次帮孩子“收拾残局”的行为又是对孩子这种想法的强化。久而久之,当你真正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情时,发现要么拖拖拉拉打推拉战术,要么怎么都叫不动了。


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有助于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主动性,克服拖延的坏习惯。



从父母的角度


1. 增加不必要的焦虑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许多家长的期待。有时看到孩子学东西慢,做事马虎时不知不觉会产生“怒其不争”的焦虑感。于是想方设法助力孩子,衣食住行甚至为孩子做作业,能做的都不落下。而当父母付出了努力却没看到孩子成绩的提升时,伴随着焦虑感的产生又会继续加重。

2. 围着孩子转没了自己的生活


有些父母有了孩子后,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和追求。微信昵称头像,都变成了孩子;休息的时间,都变成了陪孩子上补习班;社交圈子越来越小,兴趣爱好也越来越少,很久都没在意过自己的需求。


但其实,父母作为孩子最好的老师,学会爱自己,学会打点自己的生活,孩子才有好的学习模板来成长。而一个健康的家庭,是由家庭各个成员共同构成的,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幸福感都会对整个家庭的整体幸福感产生影响。把责任还给孩子,才是解放自己的第一步。


二.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 言传身教,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是孩子社会行为的榜样。宋代思想家张载曾说:“勿谓小儿无记性, 所历事皆能不忘”。父母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均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父母的要从小注意对孩子责任感培养的言传身教,让他们知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做事要说到做到、有始有终


2. 及时反馈,强化行为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通过模仿榜样习得的经验是否表现出来,会受到动机的影响。因此,适当的给予孩子一些引导性鼓励或在主动承担责任时给予表扬能帮助强化孩子的行为。父母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无论事情结果的好坏,只要是孩子的独立行为产生,就要给予相应的反馈


3. 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


有时孩子遇到困难闹情绪不想做,父母会容易跟着着急,心一软就跟在孩子屁股后面收拾。次数多了,孩子便会觉得理所当然。


因此,当孩子想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推给父母时,要拒绝这种习惯性依赖。此时父母的态度要坚定,而不是模棱两可,让孩子觉得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同时提醒他事情的后果,让他在挫折中吸取教训,反思自己的责任。


4. 抓住责任教育的时机


心理学家指出,道德情绪(如内疚、羞愧)在责任行为的产生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充分利用道德情绪,就能在恰当时机引导责任意识和行为的产生


例如,当孩子因为忘记做小组作业影响其他同学成绩感到内疚时,指出孩子没有承担自己那部分责任对其他同学产生不良后果,提醒孩子这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并告诫他下次小组作业要更积极主动的完成,要尽量弥补过失。


5. 多为孩子创设实践的机会


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是需要被赋予相应情感和能力的,而且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懂得实际承担的责任。父母应当为孩子创造承担责任的机会,可以是玩游戏、做简单的家务,或是听歌谣讲故事。当孩子有了宝贵的“责任”的体验,他的的责任意识自然会得到强化。


此外,父母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向孩子“示弱”,求助于孩子。很多时候,孩子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这种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有助于孩子责任意识的内化。不妨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孩子去表现,既能令孩子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又能避免孩子自私自利,以自己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