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胡医生说心理丨学会正确赞美孩子:播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来源: | 作者:201984203160794 | 发布时间: 2019-05-21 | 239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什么我国的孩子大多数不自信,遇事腼腆,觉得自己成长一直很失败。因为至亲至爱的父母也没能给他们“自信”的资本.



一项研究表明,在我国大部分家庭中,
孩子平均被批评10次才会有1次夸奖,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孩子表示,从未受到夸奖。


 

所以也不奇怪为什么我国的孩子大多数不自信,遇事腼腆,觉得自己成长一直很失败。因为至亲至爱的父母也没能给他们“自信”的资本。

 

这个结果其实在意料之中,却十分令人遗憾。

 

在家庭教育中,表扬和批评像是家常便饭,但看似平常的事却大有学问。为了引导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家长该怎样正确的表扬孩子呢?



 一、孩子为什么需要赞美


1.  期待的力量——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曾经做过一个轰动心理学界的实验。他们对一所学校的所有学生都进行了智力测验,给每位老师一份“天才”名单,并告诉老师们,这些人明年的学习成绩会产生很大的飞跃。

 

表面上看,这些“高智商”学生是通过智力测验选拔出来的,实际上只是随机抽取的。令人惊喜的是,这群随机抽取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成绩果然有大幅度提高。


 



这个结果似乎指出,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期望,通过各种方式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个研究也给了家庭教育一个启示,父母对孩子的肯定和赞美,能帮助孩子形成对自己的期待,进而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

 

2.  受尊重的需求是孩子不可或缺的动力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犹如一个金字塔,只有低级需求被满足了,才能感到满足,并追求下一层次的需求,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在金字塔第一到第四个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这些需要统称缺失型需要,个体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后才能基本感到舒适,最终朝着自我实现的目标发展。而孩子有追求表扬、肯定的需要,也就是四次层次“被尊重的需要”,当被尊重的需要满足了,追求自我实现的最终目标才有更强大的动力。

 


、家长为什么吝啬赞美孩子

 

1. 中国人特有的含蓄

中国人讲究含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方式往往让很多人不齿,所以,有的家长不好意思夸自己的孩子,即使别人夸自己孩子时也总以一些缺点来表示谦虚。

 

殊不知这种当着孩子和外人面说孩子不好的行为,对孩子的伤害很大。

 

因为孩子很难理解家长这种口是心非的谦虚,会认为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真的不好,对自己形象的认识也会很矛盾。哪怕成年之后逐渐领悟到父母并非恶意,但年少根深蒂固的不自信仍难以完全消除。


 


2. 担心孩子骄傲

中国人讲谦虚,认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种谦虚的美德确实促使我们民族奋发向上,努力拼搏。

 

但在家庭教育中,比起赞美者,许多家长更像“鞭策者”,认为要让孩子进步就不应该给孩子好脸色,应该拿“小鞭子”随时敲打着,时不时警醒孩子要继续努力。


演员徐静蕾人长得漂亮,会演戏,会拍电影,会写书,还因为一手好字开创了“方正静蕾简体”。可就这样一个公认的才女,却因父母的打击式教育而深深自卑,甚至差点放弃学业。
徐父给出的解释是:“谦虚是美德,批评是鞭策,我这样做只是想让她更优秀一些。”


3.  孩子大了,不需要太多表扬了

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由最初对新生命的新奇慢慢变得习以为常。孩子小的时候,不管做什么,家长都觉得“太神奇了”。

 

可随着孩子长大和新鲜感的退却,家长开始为孩子的成绩担忧,为孩子的习惯操心,满眼看到的都是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很难再对孩子进行表扬了。这就导致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需要多表扬,大了就能理解家长即使批评也是为他好,不需要那么多表扬了。

 


三、怎么正确赞美孩子

 

有时候家长不知道什么时候赞美,也不知道该怎么赞美,这是我们的教育短板。


而有的人则看似吸取了经验与教训,在为人父母之后,对孩子一个劲儿的表扬,绝不能让孩子“没自信”。

 

可现在看来,无论是“缺少赞美”还是“过度赞扬”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如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所言,只有适度表扬才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1.  时间上,及时不拖延


要注意赞美的时效性。对孩子的肯定、赞美其实是对孩子行为的反馈,根据行为主义流派的观点,及时的强化,有助于目标行为的增强巩固,而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肯定就是一种强化。孩子做了好事,当即给予赞扬, 立即巩固其行为, 让其保持积极的状态。

 

若时过境迁, 孩子对所做的事可能早已淡化, 再去肯定孩子时,效果很可能大打折扣。

 

2.  内容上,具体不盲目

 

在表扬孩子时,要注意具体化。这一方面是使得表扬有理有据,流露感情真实自然,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孩子明确自己是因为什么受到赞扬。

 

试着这样夸孩子,“你今天主动洗碗了,而且洗得很干净,我感受到你的用心,也会体谅爸妈的辛苦了。”或者“你帮助做了家务,现在看起来整洁又美观,我很感谢。”


 

3.  情感上,真诚不做作

 

孩子是单纯的,但孩子也能敏感的体察父母的态度,让孩子听到的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 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表达, 是对他所做事的真实认可。不实的赞美让孩子迷失,而莫名的表扬会让孩子恼火。

 

4.  方式上,重努力而非能力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人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可以归为6大因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及个人自觉成败因素。他认为,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最好的表扬,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孩子的能力。与其说“你真聪明,考了100分”,不如说“这是你努力的回报,我真为你骄傲。”

 

这是因为,能力被认为是不可控的,而努力是具有可控性的。赞扬孩子的努力,让孩子明白是自己的努力带来不错的结果,避免让孩子陷入“天赋异禀”的假象,久而久之,失去奋斗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