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教育丨“我们终将死去”——欠孩子的一堂死亡教育课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9-04-08 | 2137 次浏览 | 分享到:
对于死亡,避而不谈,可能是一种伤害。

一、对于死亡,避而不谈可能是一种伤害


清明时节,是祭拜祖先的日子。以前这个时候,我的长辈们会怀念逝去的亲人,与我们讲讲过去的生活。但有趣的是,他们自始至终不会谈论起与此密切相关的死亡的话题。

作为中国人,无论何时,我们都很避讳谈及死亡,似乎谈论死亡是极其不吉利的事情,就连与“死”谐音的数字“4”也要尽量回避。

但每个人在其出生时就确定了这一生必然经历死亡,这没什么可怀疑和商量的。越是对死亡避而不谈,死亡对于我们就越是神秘而不可理解、不可接受。



懵懂的小孩终有一天会以某种方式接触到“死亡”,或许是爷爷奶奶的去世,或许是宠物狗狗的死去,又或许是瞥见电视上的新闻报道……他可能会问:“死是什么意思?”作为父母,你会如何与孩子解释死亡?

意识到“死亡”——一种必然而不可控、不可知的结局,会激起每一个人内心强烈的不解、恐惧、焦虑、痛苦、无措,等等,对于小孩更是如此。很多父母,其实就连自己都还没学会如何面对死亡。

有的父母会无意识地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传递给孩子,可能简单粗暴地解释“死了就是没了”。这样的回答会让孩子更加强烈地感到惊慌失措、焦虑不安。

“那妈妈会不会死?死了怎么办?”孩子会对身边亲爱的家人、朋友或宠物可能离开自己、永远消失而感到非常害怕、担忧。

“明明狗狗每天都会陪着我,为什么会没有了?!”孩子会对已然逝去的存在感到非常悲伤、难以接受。

“死了之后什么都没了,那还要活着干什么?”孩子也可能对自己的生命发出质疑,陷入绝望和无意义感。



而有的父母本身也无法坦然接受死亡,他们害怕死亡的事实会伤害孩子,所以出于保护之心,撒一个善意的慌,告诉孩子死去的亲人只是“出一趟远门”。这样的回答看似保护了孩子,但从长远看,孩子未必感恩。

“奶奶为什么还不回来?她是不是不爱我了?”亲人的长久离去,仍然在孩子的内心留下困惑,甚至滋长更多不必要的自我怀疑、痛苦。

“如果那个时候,我能跟爷爷好好告别就好了。”当孩子长大,明白亲人的死亡后,他们会对这份未及时表达的哀伤而感到悔恨不已,甚至对当年试图保护他的家人感到愤怒。

“死亡对于我来说很陌生,我从来没有好好思考过。”没有思考过死亡的人生,不会体会到活着的价值。那些被屏蔽在死亡焦虑之外的孩子,很容易对生活产生无聊感、无意义感,对生命无敬畏感,容易走向歧途,也容易经受不住挫折而自残自杀。

二、为什么要思考和谈论死亡?


生与死,本就是生命的一体两面,如同庄子所说:“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哲学家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在死亡的门前,我们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它的重要性。”


思考死亡,包括对自己、对所爱之人、对所爱之物的“终将死去”。唯有正视我们在这个世上只能活一段有限的时间,对“死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我们才能意识到“拥有”的珍贵,才能促使我们去关注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让我们的有限生命没有遗憾,并更有意义。


同时,“死亡”的存在警醒我们,虽然生活中我们能去掌控很多事情,但还有更多事情是我们所无法掌控的。别以为只要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嫁个好人家、生养个优秀的好孩子……只要掌控好这一切生活的节奏,人生就完满了。

事实上,“掌控”生命,是现社会最大的谎言!

当过度执着于外在目标时,如应试教育体制下,几乎全社会都在押着孩子目空一切地“只读圣贤书”,孩子若是考不上好大学,一切意义都崩塌了;孩子若是考上好大学,目标达成,接下来的意义感该建立在哪里?


最可怕的是,即使一生“成功”,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从未真正为自己活过时,因为“未活过”,所以“可以轻易去死”……



因此,智慧的父母会在孩子适当的年龄,借死亡的话题引导孩子去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意义;在孩子真正面临(他者的)死亡时,引导孩子积极面对和坦然接受。

所以智慧的父母不会避讳与孩子谈论死亡。只有通过言语去谈论它,“死亡”才会渐渐进入孩子的意识中,成为可以面对的存在。

三、如何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及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帮助人们坦然面对死亡。

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死亡教育也应有不同的方式。

1948年,匈牙利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Nagy)在《发生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儿童关于死亡的理论的文章,揭示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状况。

3-5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死亡”还没有概念,更多是面对“分离”带来的情绪反应。
因此父母不必主动与孩子谈论死亡,而主要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当孩子遭遇死亡事件时,父母可以借用绘本、动画、故事里的分离场景,或以比喻、拟人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理解死亡:“小兔子死了,它睡着了,要做一个很长很长的梦……”、“奶奶要去很远很远的天堂,永远离开我们了……”


5-9
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初步理解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意味着不会再回来,但他们更多会出于好奇询问别人的死亡:他到哪里去了?他会变成什么?他为什么会死?

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坦然地面对孩子的问题,可以陪孩子一起观看相关主题的电影或大自然纪录片、观察身边动植物的生命历程,向孩子解释死亡是生命自然过程中的一部分,帮助孩子真正理解死亡的含义。





9岁之后: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逐渐对死亡有更成熟的认识,理解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不可逆的、永久的,并且是普遍的,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更全面更理性地看待死亡,如带孩子参观死亡主题博物馆、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作为志愿者照顾病人、老人等,并将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引申到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上。

在死亡教育的课题上,美国已经走得很远。从1950年代开始,幼儿园到大学逐步开设死亡教育课,让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与孩子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让孩子通过扮演体验亲人突然离世时的感受和应如何面对。

而对于死亡的态度,我很喜欢电影《寻梦环游记》中墨西哥亡灵节的气氛——温情而欢乐。这一天,离世的亲人会从另外一个世界回到人类世界,与家人团聚。

思念是有意义且有力量的,只要你还记得,TA就仍活在你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