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胡医生说心理丨内向or社交恐惧?不了解,别再贴标签!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9-01-03 | 1878 次浏览 | 分享到:
孩子宅在家,是内向还是社交恐惧?

一、孩子宅在家,是内向还是社交恐惧?

孩子一回到家,尤其放假,就爱宅在家里,或躲在房间里做自己的事,既不愿去走亲戚,也不想出去找朋友。有些家长着急了,担心孩子因此脱离了社会、患上自闭症,老想着把孩子拉出房门或家门。也有的家长因此责骂孩子不爱社交,认为孩子性格内向有问题,或者是得了社交恐惧症。


很多家长喜欢就这样简单粗暴地给孩子贴上心理有问题的标签,然后焦虑地寻找心理医生。事实上,孩子宅在家,既可能是内向,也可能是缺乏社交技能,或缺乏社交动机,或有社交焦虑(未必到疾病的程度),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

但我想,在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情况之前,我们的家长也有必要先正确地认识什么是内向,什么是社交恐惧。

二、内向是一种正常的人格倾向

有心理学家指出,这个社会的外向者人数是内向者的三倍,再加上外向者更乐意活跃于各自社交平台、媒体上,导致这个社会无论从制度还是观念,都更加欢迎外向者,而对那些内向者有更多的误解和批判。

很多人分不清楚,而一味地把害羞、神经过敏、淡漠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社交恐惧等性格特征或行为表现都归类于“内向”,并盲目地责备这些人,认为内向是有问题的,想强行改变他们。

但事实上,无论内外向,都是一种具有生理基础的先天个性倾向,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位于非常内向到非常外向连续体之间的某一个点,无论哪一个位置都是健康的。



区别于外向者,内向者的能量更多来源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这也是他们能量恢复的方式,而社交对于他们来说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内向者的内心活动水平更高,因此更容易感觉刺激太多,而在面对很多项目时容易感到不安、压力大。


内向者更喜欢深度思考和有深度的谈话,能够高度集中精力专注于一件事情,同时也不容易从思考中被拉出来,不喜欢被打扰。


外向者则相反,他们的能量更多来源于外在世界和人际交往,他们更喜欢刺激冒险的活动和漫漫而谈。


外向比内向更好么?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内外向各有优劣,也很难在一个人身上有实质性改变。但作为一个人,活出真实自在的自己才是最好的。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如果人们在必要时能够在内外向这一连续体上自由移动,那么他们能最好地适应社会,但人们通常是偏向某一端,处于一个“自然的位置”,在那个位置能够最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个连续体上任何一个位置都是健康的,但是强迫一个孩子离开自己的“自然位置”是有害的。




三、内向不是害羞、以自我为中心、孤僻和社交恐惧。


1、内向不是害羞。

内向者不是不爱社交或害怕社交,而是他们的社交方式与外向者不同。内向者更喜欢丰富充实而有深度的交谈,以及刺激强度不太大的活动。

而害羞是一种社会焦虑,在社交场合感到不自在、紧张、缺乏信心,高度注意他人的眼光和自己的行为表现,从而抑制与他人的接触。害羞来源于缺乏社交技能,或害怕、担心他人的负面评价。更多时候害羞是一种情境性反应,适度的害羞是正常的,也是普遍的。而在熟悉、放松、愉快的情境下,人们较不会出现害羞。


2
、内向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虽然内向者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更享受独处,但正因为他们对内心感受有更多的体验和有思考反思的能力,所以他们往往能够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和他人,更能够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因此内向者相对来说会有更多共情、体贴、照顾他人的行为。

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表现为只关注和满足自己的需求,过度维护自己,固执己见,对他人漠不关心,这更多是成长过程中教育的失当。

3、内向不是孤僻。

也许,内向者被贴上孤僻的标签,只是因为外向者看不惯他们待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出来与自己交往。事实上,内向者虽然更享受独处,但并不排斥社交,不排斥人群。

而孤僻,是一种受后天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消极的性格特征,表现为独来独往,对他人厌烦、戒备、鄙视、漠不关心等,是一种压抑扭曲的心理状态。



4
、内向不是社交恐惧。

内向者不会为了讲话而讲话,他们需要时间来形成和整理自己的观点,但在充足的思考过后,他们也会变得口若悬河。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内向者在人群中表现得开朗风趣、滔滔不绝。

而社交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SAD)是青少年期和成人期发生率相当高的焦虑性神经症。SAD患者会为自己在社交或公开场合(如公开演讲、发言、与权威人士交谈等)可能发生的困窘或羞辱,产生持续的、不合理的、过度的恐惧反应。相比害羞者,他们会更多回避社交场合,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

DSM-5(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最新版)中,对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为:

① 对可能出现的社交场合经常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理的恐惧;

② 暴露于相应刺激会导致强烈的焦虑,因为担心别人对自己有消极评价;

③ 回避刺激性场合,如果无法回避,则会表现得十分紧张焦虑;

④ 症状持续超过六个月。

对于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学病因,可以追溯到患者的成长早期,如婴幼儿时期与父母建立了不安全依恋关系;父母的淡漠疏离、拒绝或过于保护的教养态度;成长过程中受到虐待、被群体排斥孤立或其他创伤经历等,都可能导致个体过于恐惧他人的评价,对自己过高要求和过低评价等,对社交产生过度的焦虑恐惧。


结语:

当然,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也可能受后天环境和成长经历等的影响,比较害羞,或以自我为中心、孤僻,或社交恐惧。对于外向的人来说也是一样。


无论是家长、教育者,还是当事人自己,对于内向,我们更多要接纳性格的不同,并根据个性状态调整精力,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对于社交上的困难,我们更多要去了解背后真正的原因,做出积极的改变,必要时求助心理治疗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