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胡医生说心理丨我害怕你说你要控制情绪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8-12-26 | 1844 次浏览 | 分享到:
你在每天扮演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吗?

现在每天都会刷到很多文章劝诫人们要控制好情绪,赢得健康身体与成功人生。话是没错,但很多人却走错了路。


有人说,我们要戒掉情绪。


乍一听,好像“情绪”是“毒品”或“网瘾”似的,是不好的东西,需要我们把它戒掉。就像很多人潜意识里也认为,情绪尤其负面情绪的出现就是不好的,会让人失去理智,会让身体产生有害物质,会破坏人际关系和导致错误的决定等等。


但是,情绪是戒不掉的,它就是我们作为人的一部分。你越是对抗情绪,就相当于把自己的一部分当做敌人排斥,那么你会越感受到自我分裂所带来的痛苦。


于是有人又说,那么我们要控制情绪。


然而很多人把“控制情绪”理解为:当感受到了坏情绪时,有意识地把它控制住不表达,尽量让自己表现开心一些。简单来说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你要表现得云淡风轻。
他们还会给出很多伟人名人的案例,说明情绪稳定且不外露会赢得更多尊重和机遇。但他们没有理解到的是,除了先天气质和生理水平的影响之外,这些人们的淡定是由多年经历与积累的智慧修炼而来的,而不是单纯的“控制”情绪。即使是,“控制情绪”也只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应变策略,而非一种生活状态。



为什么现在的人们每天上班都是坐着,下班还是累瘫?除了体力、脑力劳动,很多人都忽视了自己“情绪劳动”带来的疲惫。

也许前段时间流行的这句话,才更真实地表达了人们的状态——每天扮演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无论遭遇什么悲伤或愤怒的事,面对客户、上司、同事甚至家人、朋友,你都要亲切礼貌面带微笑,甚至配合他们的情绪扮演你的情绪。


我们把情绪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情绪感受,即你的真实心情,一个是情绪表达,即你表现出来的心情。
最可怕的不是控制不住情绪,而是你每天都在控制情绪。“控制”所导致的“情绪表达”和“情绪感受”差别越大,情绪劳动成本越高,消耗内心能量越多,坚持一段时间后,你越容易失控。

拿到好成绩,本来喜形于色,但为了不让人们觉得自己骄傲自满,故装谦虚;遭遇失恋,本来痛苦万分,但为了不让人们觉得自己太过脆弱,故作潇洒……很多人习惯了去扮演一个积极的形象,表达积极的情绪。在扮演中,有的人确实成为了自己希望成为的“充满正能量”的样子,但有的人却演砸了,表面上积极乐观总是笑呵呵,独自一人时却压抑、痛苦、怀疑人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前者在扮演的同时,也在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认知和感受,不断说服自己去感受积极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感受与表达一致,而后者只是在扮演情绪、控制情绪、压抑情绪罢了。




根据情绪劳动理论,人们付出了劳动就会期待回报。但我们知道,付出并不总是有回报的。


生活中那些习惯或被迫经常进行“情绪劳动”的人们,例如认为自己要永远展现完美一面的讨好型人格的人们,如果他们的“情绪劳动”没有得到“被喜欢被爱”的回报,他们就会产生更加强烈的自我否定而陷入痛苦无法自拔。


那些职业要求时刻要保持微笑与耐心的服务员,如果薪资不足以让他们在付出了“微笑”之后甘愿遭受客户的“冷眼相待”,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职业倦怠。


那些要求自己面对孩子要永远温柔耐心的妈妈,在孩子激怒了自己而丝毫未觉察和收敛时,妈妈很可能会因此而压抑了更多怒火,直到某一天突然爆发,变成了自己一直害怕成为的“可怕的妈妈”。


也许你也曾经历过,莫名其妙被领导骂了一通,回家后反复回想那个场景,不断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一脸微笑而没有骂回去。感受愤怒的时候没有愤怒,感受悲伤的时候没有悲伤,甚至感受兴奋的时候没有兴奋,越来越多的人们活在“情绪表达与内心不一致”的生活日常中,久而久之,对自己都感觉陌生了。



人们总是希望体验更多的幸福快乐,而避免经历不愉快的事情。但事实上,那些生活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人们,并不一定比经历了很多挫折的人们幸福感更高。快乐并不是那么纯粹的——某个事件来临,按下大脑按钮,人们就快乐了。除了你对事件的理解之外,你的反应也会影响感受快乐。也就是说,即使事件并不美好,但如果你能够如实地表达你的情绪,那么你仍然比那些连真实的情绪感受都无法表达的人们,要快乐很多。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确实无法在任何场合、情境中,总能够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那该怎么办呢?

首先,从观念和意识里接纳情绪。无论是什么样的情绪,其实都是我们的身体和内心感受的信号,让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它来了,我们就抓住这个机会好好认识它,认识自己。


其次,当我们必须控制、掩藏自己的情绪并进行“情绪劳动”时,我们要保持对自己真实情绪的意识,知道“这会被领导冤枉了,我感到委屈和愤怒”,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对自己“情绪劳动”的意识,知道“这会我之所以保持微笑不骂回去,是因为我要保住我的饭碗”。

最后,无论“情绪劳动”是否获得所期待的回报,我们要为自己创造机会,让自己有时间有空间去照看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也许是与家人朋友吐槽,也许是写写心情日记,也许是去健身房挥洒汗水。然后,再调整自己的认知和感受,用积极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事件。

当你怀着“自我同情与接纳”去照看与表达情绪时,情绪就只是刮过身体的一阵风,而不会是困住你的一场狂风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