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家庭存在这样的现象:父亲在家中承担家务、陪伴家人、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少得可怜,远远低于母亲。他们要么早出晚归,甚至一个月、一年就回家几次,要么即使常常回家,也是对着手机电视等,对家事两耳不闻,对孩子可能就只是关心考试成绩。
社会调查发现,对于孩子,父亲的高大、权威形象已经逐渐消失,孩子不再那么敬仰和崇拜父亲;在“心里话想对谁倾诉”一题中,选择“父亲”的比例最低,远远低于朋友和母亲。父亲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
但这是危险的。
对于父亲,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家庭、担起责任,不仅失去了家给他们的归属感,失去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也失去了对家的重要感和价值感,由此可能陷入焦躁和迷茫。
而仅从孩子教育层面来说,失去父性教育,孩子可能难以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父性教育给予孩子的影响无可替代
1、父亲给孩子更强有力的安全感和自信。
一般来说,父亲作为一个更强有力的男性,是家即妈妈和孩子的守护者。父亲的在场能给孩子更多安全感,也更愿意去探索和冒险,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出对自己的信心。父亲对孩子的认可,会让孩子更加相信自己。得到父亲宠爱的女孩,长大后会更加自尊自爱,更多自信,更少焦虑和抑郁。
而父亲没有在场的家庭,如果母亲不够强大,那么孩子可能会感受到更多世界的可怕和自身的弱小。
2、父亲促进孩子形成独立、勇敢、坚毅的个性品质。
一般来说,父亲作为男性,相比女性更具有探索和冒险精神。无论是生活中的表现,还是游戏中的陪伴,父亲所展现的独立自信、勇于冒险、坚毅强悍、创意幽默等的精神面貌,会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榜样,会让孩子在个性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受母亲女性气质的影响,也能受到父亲男性气质的影响,形成更加平衡的个性。
而父亲教育缺失的家庭,如果母亲个性较偏女性化,那么孩子可能会继承和养成更多柔弱、胆怯、不自信等性格。(健全的人格是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3、父亲扩展孩子的认知领域,让孩子更具竞争力。
一般来说,父亲作为男性,相比女性更不容易困于情绪,更习惯直接解决问题,具有更强的竞争欲望和成就动机。父亲能提供孩子有别于母亲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为孩子呈现一个不同的世界,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
有研究发现,有父亲关爱与管教的孩子更善于解决问题,更能适应学习的压力,学业成绩更好,更具有竞争力,更向往成就,也更多获得成功。
4、父亲影响孩子的性别角色社会化。
父母作为孩子生命中第一出现的男性和女性,是孩子性别角色认同与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对于男孩,父亲缺失会让男孩缺少一个正面的男性形象“楷模”,从而在性别角色表现中更倾向于女性化。父亲的游离和缺乏责任感,会让孩子形成“男人就是这样子”的认同感。
对于女孩,父亲形象以及与父亲的关系会影响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如何看待其他男性,以及将与父亲相处的模式带入到与其他男性的关系中。如得到父亲尊重和宠爱的女孩,与男性相处会更加自然和自信,更愿意向男友/丈夫寻求情感支持,更轻松地建立亲密感,也更尊重自己的想法而不轻易发生不想要的性关系。
同时,父亲也会影响女孩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哥伦比亚大学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发现父亲在家里承担家务量越多,女儿越有“野心”,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更不容易受性别影响、自我设限,会更加大胆和自由。
母亲过度焦虑,孩子成解决问题的工具
随着社会和家庭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似乎人们愈加重视母亲角色对教育的影响,给母亲施加了更多的压力。
母亲不仅要做好自己的职业工作,分担家庭的经济压力,做一个“不落后于社会、优秀能干”的女性,还要照顾一家老小,承包大部分家务,处理好亲戚邻里关系,担起陪伴孩子、教育孩子起码十几年的艰巨任务。
在重重压力之下,母亲难免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而如果母亲过度在乎是否做好母亲角色,对孩子有过多过高的期待,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并且得不到父亲情感上和行动上的支持,甚至婚姻关系出现问题,那么母亲很容易陷入过度焦虑。
由此,孩子可能过度依赖母亲(母亲也过度依赖孩子)。为了让妈妈开心,孩子要么过早懂事,压抑和伪装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成为小大人;要么拒绝长大,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孩子也可能为挣脱母亲的控制而与母亲产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出现情绪失控和行为问题。
父亲缺失+母亲过度焦虑的教育模式,更可能会培养出在成长道路上遇到更多艰难的孩子。而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相互支持与配合。
首先在观念上,父母双方都要意识到自己和对方对孩子教育的重要影响,都主动担起自己的责任。如果真的把教育孩子视为己任,那根本不存在“没时间”“做不好”的问题。
其次在教育理念、态度、方式上,父母双方要互相沟通、理解、支持与配合。当下母亲可能更多参与教育有更多学习和研究,反而主观上拒绝父亲参与孩子教育。因此,母亲也要主动放权给父亲,带动父亲共同学习,尊重父亲的教育方式,发挥父亲的教育优势。当然,父亲也要体谅母亲的不容易,及时给予情感支持,帮助母亲化解焦虑,分担压力。
最后,由于很多家庭经济压力大,不可避免地有一方父母(一般是父亲)要外出工作,与孩子交流互动的时间比较少。虽然如此,父亲仍然可以利用较少时间发挥更大的教育影响力。如提高自己,树立榜样;主动承担家务和关心家人;在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里,与孩子游戏,带孩子探险,与孩子深度交流……再忙如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仍然坚持每天晚上与孩子们共进晚餐。
而母亲也要在父亲不在场时,主动向孩子传达父亲的形象与精神,让孩子熟悉父亲,在心里亲近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