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胡医生说心理丨孩子生来不是一张白纸,父母应按龄养育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8-12-10 | 1982 次浏览 | 分享到:
如果父母执着于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塑造孩子,那必然会遭遇极大的挫败,并一生无法与孩子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
01


“我的孩子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呢?”

面对即将到来的孩子,许多准爸爸、准妈妈都会充满期待,巴不得将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让孩子成长为他们理想中的样子。


然而在孩子出生之后,每位父母都必然承受着一个不断失望的过程。每个孩子生来不是一张白纸。如果父母执着于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塑造孩子,那必然会遭遇极大的挫败,并一生无法与孩子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
只有当父母接受了孩子的平凡与局限,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才能真正看见这个孩子,与孩子建立真实的关系。


02

 
“为什么我的孩子是这样子的,跟别的孩子不一样?”

很多父母会焦虑和害怕这个问题。在中国主流的“标准化教育”里,每个孩子都要一样地坐在教室里,听着同样的课,做着同样的作业,被同样的试题评价优劣。孩子似乎不该显得“特别”。


而事实上,每个孩子天生都是一样的吗?
不是的。每个孩子都带着不同的天生特质来到父母身边,他们不是一块泥巴可以任由他人塑造。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需要接受这一点。



03

 
“为什么我那两个孩子,妹妹一点都不像姐姐那么好带?”

很多父母可以理解孩子出生会带着不同的模样,却很难明白,孩子也会有天生不同的气质类型和性格倾向。


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很好带,饮食、睡眠很容易形成规律,情绪稳定,总是乐呵呵的;有的孩子却很难适应环境,昼夜颠倒,喂养困难,常常哭闹。
父母们总是更喜欢前者,而误以为后者的麻烦是源于自己的养育方式,于是感到内疚,或者认为麻烦是源于孩子的主观意志,而盲目责备孩子。




04


“发生一点事,我的孩子就不能控制好情绪,自控力太差了!”

“跟别的小孩玩,我的孩子不懂得分享,太自私了。”

……


许多父母喜欢给孩子贴标签,害怕他们性格出问题,失望他们不懂事。然而,如果以上这些孩子只有几岁,那就应另当别论了。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没意识到,孩子的心智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不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地就学会自我约束,成为品德良好的人。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例如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情绪表达是直接的,大脑发育尚且还不完善,他们无法像大人一样轻易地管理好情绪;在成年之前,孩子的自控力是在逐渐发展的。而对于56岁之前的孩子来说,分享不是一件容易理解的事情,他们需要时间去掌握“我的”“你的”“大家的”等这样一些概念。
孩子在每个阶段会有他的局限,也会逐渐发展出新的能力,父母需要了解并接纳孩子或快或慢的发展现状,并帮助孩子完成当下阶段该实现的任务。




05


因此,教育孩子,我们要根据孩子所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态度、目标和方式。例如:

面对0-2岁的孩子,父母应重点建立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感与安全感,从而为健全的人格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时候的孩子情绪感应也非常灵敏,情绪管理相对容易。父母如果可以尽量多一些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玩耍、讲故事、一起睡觉等,那么当这种亲密的情感联系建立之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孩子都能心领神会。

面对2-6岁的孩子,父母应鼓励孩子自发地去探索世界,发现孩子的天赋与潜能,尽量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而不是着急地灌输那些死记硬背式的知识。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仍然是用非语言系统方式认识世界的,接触大自然和其他生动形象、具有创造性的事物,能够刺激孩子右脑的发展,而如果过早灌输知识,让孩子的认知思维过早符号化,那么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也将被破坏。

面对6-10岁的孩子,父母应在保护孩子的自主性的基础上,允许孩子犯错误,积极而耐心地等待孩子适应这更多困难的新阶段,学习所需的社会技能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进学校学习,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各种技能,但由于思维方式不同,社会经验不足,自控能力有限等,他们总是会犯错,或者做出父母所不能理解的事情。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过于严格,那么孩子将会更加挫败,自尊心和自信心将受到伤害,适应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降低。


面对10-14岁的孩子,父母应着重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主动亲近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需求。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开始出现青春期的一些特征,如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有自己的想法,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理解,但同时还很依赖父母。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理解和尊重,以平等开放的方式与孩子沟通,稳固与孩子之间的信任感,那么孩子在青春期时也不会表现叛逆、难以教育。


面对14-18岁的孩子,父母应尊重孩子的选择,帮助孩子更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个时候的孩子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情绪情感深刻而不稳定,对未来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渴望摆脱父母得到独立和自由。这个时候父母一方面仍然要在物质和情感上继续支持孩子,另一方面也要渐渐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选择,在孩子犯错时给予适当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