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图片
2018年8月23日,轰动全国的上海杀妻藏尸案终于开庭宣判,朱晓东被一审判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时,上海杀妻藏尸案的一些细节被曝光,犯罪嫌疑人朱晓东在杀死妻子杨丽萍之前,从网上买了六七本类似杀人指南的书,其中一本名为《死亡解刨台》,详细介绍了冰箱藏尸的作案手法。
犯罪嫌疑人家里的书
作为一名心理医生,面对这场令人发指的案件,很想来说说这里面人物心理构成的家庭成因。
01
杀人犯
——妈宝男
近几年类似的亲人杀人案实在是太多,这些杀人犯都有一样的特性:
1. 对现实不满,心中充满仇恨,心理歪曲;
2. 看似为人处世看淡一切的模样,但其实内心阴暗可怕;
3. 平时看似温柔体贴,默不作声,但遇见大事脾气却异常暴躁。
还原朱晓东杀人事件,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朱晓东10岁那年,父母离异。十几年来,朱妈妈一个人拉扯儿子长大。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体会朱妈妈在抚养儿子过程中的艰辛,但是从朱妈妈言语细节中就能感受到其对儿子的纵容和娇惯。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补偿心理,是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而做出一系列弥补行为。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
朱妈妈离异后,认为自己的不幸婚姻不可避免的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心理上的问题,因此,认为只要加倍给儿子宠爱,才是对其最大的保护。其实,父母的无条件付出无需被指责,只不过,却忘了告诉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
父母的这种“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孩子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和感恩,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不知道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要如何应对。相反,还滋生很多如自私、任性、虚荣、懒惰、不学无术的坏毛病。
但这种无条件付出,反而害了孩子,稍不如意,就可能变成令人发指的杀人凶手,比如朱晓东。
02
被害者
——乖乖女
再来看看被杀害的杨丽萍。杨俪萍家境算得上小康,从小衣食无忧,被父母当成宝贝,日子过得安稳自在几乎没有吃过一点苦。杨俪萍大学读的师范专业,毕业后做了老师,社会关系很简单。
换而言之,杨俪萍这二十多年生活的区域基本上就是家庭和学校,接触的人也就是亲友和同事以及学生,可以说“不经世事”,心智远比一般人单纯。
杨丽萍的父亲是民警,了解许多常人无法知道的黑暗面,也导致他一心想保护好自己的女儿不受伤害。
这种愿望是好的,但可惜父母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现在这个社会过于复杂,越是单纯的女孩,就越容易受到伤害。
尤其是有些父母,思想(注意是思想,不是性格)过于强势,一心想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呵护好女儿,让她远离社会中黑暗的一面,一辈子都过着衣食无忧幸福快乐的生活。
但乖乖女却很容易受到伤害,比如杨丽萍。
03
乖乖女为什么会
死心塌地爱上自私的妈宝男?
朱晓东身上有一种特质,正是杨丽萍心中渴望和期待的东西,就因为这种特质吸引了她,让她无法控制住自己。
这种特质,就是自由和叛逆。
我们来看一张杨俪萍的微博图片:
里面有两个细节:
其一,杨丽萍说:30了,过得还算循规蹈矩,也没做过什么重大抉择。
虽然这话只是陈述一个事实,但仔细体会,会发现她有抱怨自己以前的生活过于平淡的意思在里面。
其二,手臂上的纹身。
纹身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种性格的外在释放,这种心理一般不会出现在内心向往平静的女孩身上,除非这个女孩内心有一种渴望。
有句俗话说得好,人越缺乏什么,就越渴望什么。
认识朱晓东之前,杨俪萍过的是循规蹈矩的日子,可以说是按照父母的标准建立的自我,她最缺乏的是自由,是自我意志的体现。
认识朱晓东之后,她不听所有人劝阻自主选择婚姻,甚至纹身,完全颠覆了之前给人的印象。
而这也告诉了我们杨俪萍最渴望的东西是什么,这也是她的父母一直没能给予她的。
综上,我可以做出推断,杨俪萍渴望自由,渴望一个“真实的自我”,循规蹈矩了二十几年的她,在认识有叛逆气质的朱晓东之后,终于“找回了自我”。
被害者、杀人犯的家庭虽然有很大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国式家庭的共性:付出太多、给予太多,孩子的心理成长反而有所缺失。下面分享一下正面管教的内容。
04
“正面管教”的
10个基本原则
1.在帮助孩子纠正错误之前要先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即一种充满感情、善意的关系,这是“正面管教”的基础。
2.提高孩子的参与度,比如给孩子提一些可供选择的建议,或者给孩子提供帮忙的机会。
3.将日常生活中反复发生的事情设置成惯例,比如起床、吃饭、睡觉等,并将其作为日常任务的指导。
4.尊重孩子,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5.善于运用幽默的方式教育孩子。幽默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法宝,当把枯燥的命令变为幽默的邀请时,很多孩子都会开心地配合。
6.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父母要尽力与孩子产生共情,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7.以和善、坚定的态度履行承诺,说到做到,而且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要避免夹杂抱怨等负面情绪。
8.要有耐心。孩子需要一定时间来理解、练习、运用各项技能,在此过程中父母可能需要反反复复地教导孩子。
9.少说多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少用语言告诉他们不该做什么,而最好通过切身行动,让孩子看到自己应该做什么。
10.接受孩子的独特性。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擅长与不足,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培养孩子的长处,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弥补不足。
希望所有的中国父母引以为戒,能正确地引导孩子;更希望天底下所有女孩都擦亮眼睛,远离朱晓东这样的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