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挺感慨的。
杭州的邱女士有个上高三的儿子小秦,自从进入这个学期后,经常躺在床上唉声叹气,功课放任不管。“我们和他说话,都不理人,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邱女士说。
情急之下,邱女士带着小秦到了心理科医生的门诊,经过详细问诊,医生初步判断:小秦抑郁症发作,需要进行抗抑郁治疗。
回家服药两周后,邱女士传来喜讯:小秦这段时间和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很卖力。摸底考成绩出来,最差的一门都在班级排名第9,总成绩挤进班级前五,简直成了年级“神话”。邱女士赶紧打电话给医生报喜。谁知医生却回复说,赶紧带孩子回来用药治病。
差生突然逆袭成学霸,为什么医生还要他回来看病呢?
因为很有可能,小秦患上了一种比抑郁症更严重的精神疾病——双相情感障碍。
01容易被误诊的双相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是我们心理学上的专业说法,又称躁狂抑郁症、躁郁症,顾名思义,该疾病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
与一般的抑郁症不同,躁郁症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实际上是“双相”患者,只是没有识别而已。
比如英国首相丘吉尔,很多人都知道他有抑郁症,但他的“躁狂发作”却鲜为人知。二战期间的丘吉尔叱咤风云,一次次发表才华横溢、激励人心的演讲,带领日暮西山的大英帝国力挽狂澜,赢得胜利。在政治生涯以外,他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据称丘吉尔情绪波动十分强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丘吉尔可以整晚写作。这些表现如果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很可能就是轻躁狂的表现。当然,不是说这些激进的行为有问题,而是说这些表现相比于其平素的状态而言,可谓异峰突起;相较于其抑郁状态,更是反差巨大。
不只是丘吉尔,很多名人,包括林肯、罗斯福等名人,其人生经历中也出现过斗志昂扬、创造力迸发、锐意进取等兴奋亢进的表现。因为这些行为对其角色以及对社会而言是有益的、进步的、合拍的,所以非常容易被接受、被合理化,相应地也容易被忽略、被掩盖。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双相情感障碍在目前的疾病管理中,位列重性精神疾病。
02青少年最容易患双相情感障碍
根据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双相障碍的发病率为2%-3%,单纯的抑郁症是6%-7%。近几年,我们感觉双相障碍患者越来越多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着人们对情绪疾病认识的增强,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的检出率提高了。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发病于成人早期。一般而言,双相障碍的发病年龄早于抑郁障碍。
综观国内外调查数据,大多数患者初发年龄在20~30岁之间,25岁以前发病更多见,少数患者更早或更晚发病。
前面的新闻提到的小秦就是这种情况。
青少年患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数越来越多,更需要引起家长们关注。
03 冰火两重天的双相情感障碍
电视剧《武林外传》中佟掌柜在食用千年人参后出现的气吞山河、激情万丈的样子,就生动典型地刻画了一个人处于躁狂状态中的表现。
对于抑郁发作,经过近年来的广泛宣传和普及,公众基本上对之耳熟能详。
当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表现出抑郁相时,表现为心境低落、自我评价低;做什么事情都没兴趣、没动力,以前喜欢做的事现在都不感兴趣;思维反应迟缓,有的人形容自己的脑袋就像一团糨糊;他们常睡不好,典型的是早醒,也有的病人表现为入睡难或睡眠增多;他们通常发觉胃口差、性欲下降、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危害最大的是有自杀观念,觉得自己没用、活得痛苦、拖累家人、自己有罪而寻求解脱,有的人还甚至会“听到”有声音说“去死吧”。
双相病人的躁狂和抑郁是交替出现的。有的人一生中只有一个交替周期,有的人一年就有好几个交替周期,还有的人同一时段就有两种表现,如上、下午分别表现出躁狂相和抑郁相。
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更有不同
与成年人双相情感障碍有所不同,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有以下特点,需要引起警惕:
1 儿童、青少年的症状表现可能更加柔和,症状构成可能不那么“规整”;可能更容易出现混合性发作或更多的抑郁症状;依据定义,鉴于易激惹也是儿童抑郁的症状,其同时符合抑郁及躁狂标准的可能性自然升高。
2 儿童青少年的精神病性症状可能更多,从发育的角度说得通,但事实上,往往难以鉴别。
3 青少年发病可能没那么意外,更多的情况下,孩子首先经历一个渐进性的症状“导入期”,其间发作表现得不那么分明,但最终必须出现明确的发作,否则我们难以将双相障碍与更多的慢性疾病鉴别开来。
04预防儿童双相情感障碍,家长们要学会放手
针对越来越高发的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如何预防?我认为现在的家长对子女的保护过度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很多家长将本该孩子自己承担的压力全部一肩挑,认为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但其实这种行为是极其不好的。
当原本被保护的“温室的花朵”独自面对繁重的学业、忙碌的工作时,他们本该有的抗压能力却丧失了,在情绪难以自我调控之下,很容易引发这类疾病。
各位家长要适当对孩子选择“放手”,让其自己应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