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疫情留下的心理创伤,我们该如何抚平?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20-03-28 | 3598 次浏览 | 分享到:
心理创伤,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暗潮汹涌


历经2个多月的全民奋战,我们终于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攻坚战的阶段性关键胜利。但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人们经历的病痛,紧张、恐慌、悲伤等情绪可能会伤害他们一辈子。
 

心理创伤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1
心理创伤是什么?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DSM-4)中的定义,心理创伤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这个人要经历一件危及生死的严重事件,二是他要表现出一些典型的、不受理性控制的症状。如果这些症状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不能自行缓解,就会发展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感染爆发后,核心疫区的人被感染,死亡的威胁笼罩,身边的亲人、朋友被确诊,甚至死亡,正经历着恐惧和悲痛。 

而还有一类人,虽不在核心疫区,身边的亲人、朋友也没有感染,但他们也可能会出现心理创伤。 

(图片源于pixabay)

短短两个月时间,超过8万人感染,夺走3000个生命。在24小时不停滚动的疫情新闻面前,我们每一个个体想完全抽离,置身事外是很难的。即使你远离疫区,也同样「感同身受」。
 
(图片源于pixabay)

 

2
别人的创伤也能伤害我们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作为精神心理科医生,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疫情公益心理援助工作。除了为坚守抗战一线的重点疫区医务人员予以心理支持外,我还接到了许多来自非核心疫区的求助电话,他们经常看着新闻就莫名流泪,感到无助、恐惧、麻木、绝望,感觉每天游走在崩溃边缘。他们问我,我家人、朋友都好好的,可为什么自己会如此难受?
 
(图片源于pixabay)  

这种伤害,也是心理创伤,我们把它叫做替代创伤 

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VT)由 Saakvitne 和 Pearlman 在1996 年提出,最初是指专业心理治疗者因长期接触患者,受到了咨访关系的互动影响,而出现了类似病症的现象,即治疗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创伤。在武汉封城之后,自己并没有亲历创伤事件,但是自己目睹、听说,甚至从新闻上阅读到别人的创伤经历,也会给我们造成心理伤害。 

后来,它的涵义可以延伸为体验到大量负面情境导致的心理创伤 

在目击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之后,损害程度超过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间接导致其出现各种心理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现象通常是出于对生还者及其创伤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精神崩溃。
 
 
(图片源于pixabay) 

就像传教士明妮·魏特琳就是典型的替代性创伤的「患者」。 

南京大屠杀期间,他在金陵女大保护了很多女性,闲暇时间写写日记。他不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相反,他是很多人的「守护神」,在他的庇护下很多人幸免于难,得以保住性命。 

但在救护了很多中国难民和妇女后,他却得了严重的精神疾病。后来在离开南京一周年的时候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图片源于网络)


 3
疫情期间宅家,怎么还是受伤了? 

创伤性事件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无关性别年龄,也无关社会经济地位;但也并不是说遭受同样的灾难性事件都会出现同样的创伤,正所谓「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比如这次新冠疫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负面影响是短暂的,所有的美好都会像春天一样如期而至。然而,对于有些人来讲,这些负面的影响是普遍而长期持续的。 

(1)共情能力过强

共情是指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如日常所说的「感同身受」、「身临其境」。而共情能力强的人往往发生替代性创伤的风险更高。

共情能力过强的个体由于情感投入过多,如果再加上对现状改变迟缓感到失望,导致个体对于安全、控制、可预测和受保护的信念发生变化,可能使得个体间接获得灾难当事人的创伤体验,使得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图片源于pixabay)

 (2)不合理信念

不合理的信念是指个体内心中不现实、不正确、不恰当的看法或观点,常让人产生不应有的压力体验。绝对化、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是其主要特征。 

具有替代性创伤体验的人,头脑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比如:病毒这么厉害,医护人员都无法避免,那普通人跟「裸奔」有什么区别、“无论做什么都没用了”…….这类不恰当的认识很容易催生莫名的焦虑和苦恼。 

(3)情绪调节方式

有研究表明,即较多使用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其替代性创伤程度越低;较多使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替代性创伤程度越高。
 
(图片源于pixabay)




 4
如何走出创伤?

首先,创伤是可以治愈的。


i.做好信息隔离
短时间内大量疫情信息的灌注无异于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五花八门的信息会让情绪跟着「分崩离析」。屏蔽不必要的垃圾信息,定时关注官方报道,既保持对疫情的警惕性,获得一些掌控感,又不至于卷入过多的负面信息中产生负面情绪。 

ii.正视负面情绪
疫情期间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出现负面情绪很正常。维持正常的规律和生活作息,关注当下,体验生活带来的真实感受,摆脱负面新闻带来的焦虑。
适度的娱乐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更多的正面情绪,也可以将负面情绪发泄出去。如果感觉自己难以处理,学会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图片源于pixabay)

iii.梳理、改变不合理信念
如果发现情绪超载荷,不妨将心中的杂念写下来,用现实去验证,用理性的自己与之相辩驳,并试着改变,接受新的合理信念。 比如“病毒那么厉害,医护人员都无法幸免,何况普通人?”不妨这样想,“病毒虽然厉害,普通人不四处走动,勤洗手戴口罩就不会有事的。” 

iv.行为激活,回归现实
为自己安排一个工作或生活计划表,将注意力转移到每天需要做的事情上来。每天给自己留出一定的运动和休闲时间;加强人际互动,多与家人或身边的朋友聊天,倾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在临床上,我也会建议求助者主动寻找身边的亲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心中的苦楚,以及积极投入可使得自己获得愉悦体验的活动,例如唱歌、画画、跑步等。往往也得到他们积极的反馈,在向亲友倾诉和投入休闲活动的过程,正是逐渐脱敏、走出创伤的过程。
 

其次,治愈需要时间,寻求帮助很关键。 

根据统计,大约有30%的人在经历创伤后无法自愈,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这一类人除了缺乏自愈的条件,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心理创伤太严重,刺激太强烈,导致大脑的功能彻底受损,所以无法自愈。另一种是虽然这一次经历的心理创伤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他可能有更深层的心理问题,比如原生家庭的伤害。 

每当我在门诊遇到心理创伤的来访者,我会先确认来访者的创伤程度,如果是重度创伤,难以痊愈。我会寻找难以痊愈的原因,比如,是大脑功能受损,还是由于陈旧性的创伤,或者是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当我找到原因,就会针对性、系统性地提供解决方案。 

疫情终究会过去,而心理创伤,就像云淡风轻之下的暗潮汹涌。无论你是在疫情中确诊的患者及其家人、亲人、朋友,或者是在一线抗疫的医务人员、志愿者,还是远离疫区的「旁观者」,不要让负面情绪在自己的心里发酵,如果有需要,我们一直都在。   

参考资料:
[1] 中国日报网.支援湖北医疗队陆续撤离武汉.中国日报网官方账号,2020-03-22.
[2] 参考消息网.外媒关注武汉新增确诊病例首度「清零」:中国疫情迎来转折点.新浪新闻,2020-03-20.
[3] 施琪嘉.创伤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 全科医生小词典——替代性创伤.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4):1680.
[5] 覃琴.心理助人工作者的情绪调节方式在共情与替代性创伤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6.
[6]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