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少年的你》没有告诉你,保护她的,不该是易烊千玺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9-10-31 | 1702 次浏览 | 分享到:
如题。

“她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这是一个长期遭受校园欺凌的花季少女,在她自杀前,对这个社会发起的最后质问。 刚上映的电影——《少年的你》,讲的就是一个少年被欺凌的故事:距离高考仅剩40多天时,女主角陈念(周冬雨饰演)的同班同学胡小蝶因不堪忍受校园欺凌而自杀 

(图片源于微博)

胡小蝶坠楼,大家忙着围观、拍照、发微信,只有陈念脱下外衣,盖住尸体,为了逝者最后的体面。 她的善意举动却引起了施暴者的注意,她成了下一个目标。 体育课上被孤立排挤;
座位上被倒了红墨水,其他同学却默不作声;

施暴者在班群上发陈念母亲因卖假面膜被追债的窘境,班里同学调笑陈念说自己要买面膜;
被拳打脚踢,被剪头发,扇巴掌,拍裸照…… 

(图片源于微博) 

面对欺凌,他们假装没看见,她选择报警。 小蝶生前对陈念说:“她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陈念终于明白,小蝶的那种痛苦和绝望,逼得她走投无路。 自己什么也没做,陈念非常懊悔。 她决定向警官说出事实——既是慰藉小蝶,也是保护自己,没想到却遭到了更残酷的凌虐。 


1
校园欺凌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2015年)显示,32.5%的中小学生表示偶尔会被欺负,6.1%的中小学生表示经常被高年级的同学欺负。 

2018年《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之校园暴力》显示,3年来校园暴力致人死亡案件高达300起左右,31.87%的案件受害人涉及重伤,38.54%的案件受害人涉及轻伤。

相关罪名涉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强奸、强迫卖淫、猥亵、寻讯滋事、聚众斗殴等多个罪名。相当一部分校园暴力案件伴随侮辱性质行为,如扒光受害者的衣服拍裸照,掌掴受害者并拍摄视频、逼受害者喝尿等等。 

校园欺凌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说起校园欺凌,我们都是亲历者,或是施暴者,或是受害者,或是旁观者;轻则是起绰号,受尽言语奚落嘲笑,重则像陈念胡小蝶那般,身心遭重创,甚至变成一生都难走出的梦魇。 

校园欺凌,真不是小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
 

(图片源于微博)  


2
心理创伤,影响一生 

校园欺凌,施暴者与受害者大多是未成年人,且多是同学关系。

这意味着,校园欺凌可能给受害者身体带来巨大的伤害,但心理上的伤害更为严重和持久。 因为这层同学关系,意味着受害者要和施暴者一起上课、生活,无处逃避。这会导致受害者自信心的严重缺乏和自卑心理的产生,严重影响其良好品格的形成。其次,长期的欺凌行为也会不断加深受害者心理伤害的程度,精神状态极易出现问题,也极易产生过激行为。 

图片源于pixabay) 

对于施暴者而言,通过欺凌的形式给自身提供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是错误和扭曲的

在步入社会后一旦这种优越感得不到满足便会不安和自我否定,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而且施暴者也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子,轻则断送前程,重则自我毁灭。
 

=

(图片源于pixabay)
 

3
少年你们到底怎么了 
影片中,警察老杨在知道胡小蝶的死因可能是因为校园欺凌时,无奈地对执着找到真相的年轻警察郑易说,校园欺凌的案件很复杂,这不是个例。他曾经办过一个案子,一个男生被同班的几个同学活活打死,事后做笔录的时候说,他们不知道人真的可以就这样被打死。 无知是多么可怕,纯粹的恶意是如此可怕。为什么校园欺凌屡禁不止?为什么本应是天使的孩子却有着恶魔的行径? 

(图片源于pixabay)
 
(1)个人因素

有研究表明,校园欺凌与个人的行为问题密切相关,具有外向性行为(比如侵略性、冲动性、暴力犯罪行为)的学生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实施者。 此外,低水平的亲社会行为、缺乏同理心、自我控制水平低、自我为中心和不稳定的脾气以及具有负面的人格特征更有可能成为校园欺凌实施者。 

(2)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缺爱家庭长大的孩子,父母教育的缺失,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自卑、自闭、自责、焦虑、抑郁、嫉妒、逆反等,任何一种心理问题,都有可能成为欺凌他人或是被欺凌的诱因。 不管是受害者陈念,还是以魏莱为首的施暴者,她们的原生家庭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陈念出生在单亲家庭,父爱缺失,母亲为了生计东奔西走,无法给她稳定的生活;魏莱家境优越,但父亲强硬而疏远,因为她复读一年没和她说话。 

(图片源于pixabay) 

(3)外界环境
因素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重视学习成绩忽视道德教育。一旦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常常为了学校声誉而急于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在某种程度上默许了施暴者的行径,更助长了他们的气焰,对于受害者来说更是二次伤害。 不良的心理社会背景、通过不正常的同伴关系增加暴力价值观、媒体的影响均与校园欺凌实施行为有关。在影视作品或者电子游戏当中,孩子可以直接接触暴力的场面,自然会引起孩子的模仿 

4
如何保护陷入泥潭的孩子

(1)对于家长而言 

父母是靠山 

给孩子营造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力量,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背后是父母稳固的靠山,而不是绝望的深渊。即使孩子遭受欺凌,家长的坚定保护,也能使孩子内心的痛苦能较快地缓解和平复。
 


(图片源于pixabay)

 

(2)留心孩子的变化

 

l  一旦发现孩子表现异常,比如身上有没有伤痕;眼神表情语气是否有一样;是否有厌学情绪,是否有躲避、抗拒或委屈等行为,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尝试温和的询问和耐心地倾听,不要忽视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校园欺凌真的不是「小孩子间打打闹闹」那么简单。 l  如果孩子遭受了欺凌,家长应立即与学校老师联系,向学校求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通过学校和老师解决,避免将问题性质升级为成人间的矛盾甚至演变成更严重的社会事件。 

(图片源于pixabay) 

l  
教给孩子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式。让孩子明白错的是施暴者,家长和老师是孩子坚固的依靠,不做沉默的羔羊,要主动寻求帮助。施暴者往往比受害者力量大,避免「以暴制暴」,恶性循环。必要时,可以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3)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

一方面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心理剧等团体心理辅导方法,让参与者从中探索个体的心理体验并得到启迪,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真切体会校园欺凌的感受,锻炼学生的移情能力,更好地理解他人感受,抵制校园欺凌。 

(图片源于pixabay)

 陈念说,她的梦想是考上全国最好的大学,希望能成为一个保护世界的大人。校园欺凌让她的人生轨道发生偏离,永远留有遗憾。 愿每一个少年都不要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受害者,也不要成为冷漠的旁观者,既面朝阳光,也不避讳阴影 愿每一个少年,都能成为一束微光,温暖自己,也照亮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