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那些被吼叫着长大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9-10-17 | 1402 次浏览 | 分享到:
“吼叫式”教育不是「为你好」,而是教不好。

“把电视关掉,快点过来吃饭,听到没有!”

“还不快点,别逼我发脾气!”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还不会,你的脑子呢?”

“不准哭,再哭把你扔出去!”

……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很多孩子都被爸妈吼过,爸妈们是不是经常也会情不自禁地这样跟自己孩子说话?


前段时间,南京某小区一户家长在教育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吓得哇哇大哭,邻居担心出事便报警。


民警上门一看,原来是家长因孩子不肯写作业,耐性耗竭,忍不住便来了一顿“吼叫式”教育,心想震慑一下孩子顺便发泄心中郁闷,没想到吓到孩子的同时也惊扰到了邻居。



(图片源于网络)


虽然是虚惊一场,但背后原因却值得人深思。


家长们一个个化身“虎妈”“狼爸”在后面鞭策着孩子,期望孩子在自己预设的轨道上发展,半点偏离不得。恨不得打通他们“任督二脉”,直接把知识灌到他们脑子里,一步登天成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孩子.


当发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吼叫、命令最简单最直接让孩子听话的方式。



1

「吼孩子」

真不是「为你好」


 很多父母已经习惯了吼叫,但他们不觉得这样的方式有什么问题。


“谁小的时候没被吼过,不是照样过来了吗?”父母“怒其不争”,一顿“狂风暴雨”的“洗礼”,希望能骂醒孩子。


“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源于中国古代的“棍棒”教育观念,这给多少孩子带来童年的阴影。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传统教育观念被抨击,大家意识到体罚不好,取而代之的是语言——“骂”取代了“棍棒”的管教目的。


打孩子不好,骂孩子也不是科学的教育方式,这只是父母一厢情愿“为你好”的教育观念,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人格发展,也不利于亲子关系、造成亲子之间隔阂。



(图片源于pixabay)


“为你好”的教育观念,父母认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善意,你要好好接受”“我是你爸妈,我不会害你,都是为了你好”。家长认为自己人生阅历丰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拟定的人生道路前进以防走弯路。


但是“为你好”,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和感受;有的家长认为通过一些言语或行为让孩子受挫,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催促他们更加努力进取。


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在麦当劳店内跑跑跳跳,父亲突然大声呵斥道“给我好好走路,是不是皮痒了欠收拾。”小男孩被斥责后,先是愣住了,然后害怕地站好,低下了头。


“吼叫式”教育有用吗?看起来好像挺管用,孩子立马“听话”了,但实际上孩子最终记住的,只是父母的粗暴以及那刻在心底的伤痕



(图片源于pixabay)



2

被吼着长大的孩子

最后都怎么样了?


 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高赞回答:


“抑郁,没有安全感,自我保护意识极强。”


“自卑,敏感,自我怀疑,慢慢的真的被腐蚀了,明明不是自己的问题,却变得犹犹豫豫怀疑自己。”


“不会,也不懂得去爱和关心别人,遇见美好的东西不敢去为自己争取,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害怕被伤害,喜欢装的无所谓。”


这不是夸张,也不是危言耸听。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在父母老师责打和辱骂中生活的孩子除了在青春期更容易犯罪之外,等到长大成人,他们也更容易患抑郁症,更容易对人群有疏离感,更容易对配偶使用暴力,更容易在工作中挫败。



(图片源于pixabay)



3

经常吼孩子

危害大


(1)影响人格发展

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充满负面、暴力的语言信息环境中,往往回避,胆小,不敢与人正常交流,容易形成以内向、封闭、自卑、多疑等特征的自卑型人格


也有可能性格变得暴躁、易怒、逆反,内心充满仇恨,为了发泄不满而对他人和社会采取过激行为,形成暴躁攻击型人格


(2)影响亲子关系

经常被父母训斥的孩子,会畏惧躲避父母,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父母亲生的。父母觉得自己凶孩子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感受到却是害怕恐惧,他们觉得这并不是爱,而是伤害


(3)潜移默化,有样学样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方式更多的是模仿他们相信和崇拜的榜样人而逐步形成的,处于低龄阶段的儿童,其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低,言行极易受到来自权威人物(比如父母)的影响


孩子成年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教育后代,甚至在父母年老的时候,也会用吼叫的方式对待他们。听起来是不是很可怕?但这些最初都是从父母身上学的。



(图片源于pixabay)



4

不吼不叫

四个方法

孩子受益一生


(1)控制情绪,保持平常心

很多带恐吓威胁甚至嘲讽的暴力语言多是父母强烈功利心的影射。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期望过高可以理解,当孩子达不到期望时,气急败坏,横加指责,孩子脆弱的心灵承受不起如此“沉重的爱”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天才毕竟是少数,父母们应该报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长,不要盲目攀比,对孩子的要求不应超出他们能力范围,循序渐进。


当忍不住发脾气的时候,先别急着吼,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一下,或者先走开一会,等情绪平复了再回来处理问题。


(图片源于pixabay)



(2)尊重孩子,保持平等心

很多父母认为,“你是我生的,凭什么不能管教你”,这正是亲子间不平等地位的体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有爱和归属的需要,孩子需要被关心、尊重、理解和宽容


父母们应放下权威架子,对待孩子不能简单粗暴,说话少用命令语句,可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多一些协商。


比如“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还不会,你的脑子呢?”可以换种表达“宝贝再仔细想想,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出来的”;比如“不准哭,再哭把你扔出去!”可以换成“妈妈知道你心里很难过,哭出来也好,没关系。”



(图片源于pixabay)


(3)表扬孩子,保持赏识心

年纪小的孩子尚未形成独立人格,因此比较依赖外界评价。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和崇拜的人,父母是批评还是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这需要父母用欣赏的眼光和态度看到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在父母的赏识中不断成长,收获自信和正能量,而不是泼冷水式地打压,还美其名曰“怕孩子骄傲”。


(4)以身作则,保持反省心

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自我反省的态度,认识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想让孩子好好学习,不玩手机,那么自己也不应总是“葛优躺”“手机控”。


好家风是会“遗传”的,身教重于言传,“双标”只会引起孩子的抗拒和逆反。


时间会向你证明,你的温和、耐心和友善会像一颗神奇的种子在孩子心中发芽,不但让孩子长成温暖正能量的人,走上适合自己的正确道路,而且他们也会成为有担当,懂得如何正确爱孩子的智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