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拒绝成长的锅,原生家庭不背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9-09-26 | 1368 次浏览 | 分享到:
原生家庭给个体带来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但命运的舵从始至终都掌握在你手里;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每个人都该成为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一、原生家庭的创伤有多可怕?


 每个人的成长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印记,不管你承认与否,它的存在是事实。这让我想起了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女主角松子有个久病在床的妹妹,家人的关注点从来就不在她身上,松子渴望关注,渴望家庭温暖,渴望父爱。


从小乖巧讨好的她,扮鬼脸只为博得父亲一笑。为寻求那一丝丝的温暖和关注,她常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委屈求全。这些行为无形中也影响了她之后的人生。



(图片源于网络)


松子的一生跌宕起伏,崎岖坎坷。


当老师时,本是出于维护学生的好意却搞得一团糟而丢了工作。离家出走后遇到了作家,尽管作家经常对她拳打脚踢,但她依然不愿放弃那捕捉到的第一缕温情。


作家卧轨自杀后,再次被剥夺被爱权利的松子又开始寻寻觅觅,奈何生活似乎对她总是如此残酷无情。


她当了作家朋友的情妇。对方并不是真心爱她,只是把占有她当成战利品。


被抛弃后,她遇到了小混混小野寺,对方只把她当成赚钱工具,而她自己却全身心投入。最后,她误杀了背叛她的小野寺。


她不得不逃跑。


计划自杀的她邂逅了朴实的理发师。以为终于找到了真爱,却被判入狱八年,不辞而别。出狱后,理发师早已成家。



(图片源于网络)


本来以为自己就这样孤独终老,但面对混黑道的龙洋一的告白,她还是如飞蛾扑火般沦陷。龙洋一入狱后自知不能给松子幸福,出狱后决定离开她,松子彻底心死。


她独自远走,过着隐居封闭的生活,自暴自弃,逐渐变成一个慵懒肥胖,孤僻的老太婆。某天突然想通,在重获生活希望后却因教导夜不归宿的小混混而被乱棍打死。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是松子的最后遗言,也是她对自己这一生的忏悔。生而为人,却没能活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松子。



(图片源于网络)


看完影片后,除了唏嘘同情外还有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在,“她怎么那么傻,为什么一点自我都没有,就不知道逃离吗?”


松子的被辞退后离家出走可以说是她的第一次有意识地反抗,但是她没有意识到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是如此地深远,深到已经融入到她的性格,影响着她的思维方式,她的待人处事方式。


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松子的一生可能可以作为注脚很好地诠释它。



(图片源于网络)



二、原生家庭到底影响了我们什么?


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在经历了环境的各种熏陶后,才逐渐成长为“社会人”。家庭是每个人最初接触到并在其中成长的环境,原生家庭的气氛,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习,家人间互动的模式等,都影响子女今后在自己新生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有调查显示,个体从原生家庭主要继承的是生活习惯(79.6%)、价值观(56.2%)和待人接物方式(53.1%);很多成年人的某些心理、认知问题都是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关系、家庭氛围和环境造就的,家庭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意识到。



(图片源于pixabay)


(1)生活习惯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建议父母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亲子互动过程中孩子会从父母处习得一些个体经验和感受并逐渐内化成自身应对外界环境的方式。好的家庭生活习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互动模式会给孩子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埋下隐患。


(2)价值观

父母的一些观念往往会在无意间影响到孩子。比如父亲高度集权,大男子主义还经常家暴母亲,母亲软弱无能,只会向隅而泣,其子女往往有三观扭曲性格极端。


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孩往往自我评价过低,逆来顺受,不懂反抗;男孩也会跟父亲一样,粗暴冲动,他们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认为本该如此,因为他们从小看到的接收到的信息就是如此。



(图片源于pixabay)


(3)个体人格

弗洛伊德认为,早期的亲子关系与人格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无论从婴儿期到童年期还是青春期,亲子关系在人格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呵护,成长的过程中如果遭受父母的伤害或虐待,恐惧与不安便会深埋心底,即使事过境迁,即使伤口会结痂,但是一点点撕扯便会鲜血淋漓。


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也会对亲子关系产生影响。越是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越好,亲子间产生冲突的频率与强度也越低,在不良环境的家庭中,孩子会被卷入父母的不良行为模式、沟通模式和情感模式里,在持续的不良互动当中,孩子很难得到良好的自我分化。



(图片源于pixabay)


自我分化低的人,容易屈从情感,行为缺乏理智的判断,更多基于自动化的情绪反应,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感情和人际交往方面与他人粘附纠缠,面对压力情境更容易表现出焦虑、偏执和恐惧。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又往往选择与自己分化程度相似的人作为亲密伴侣。


松子就属于自我分化低的人,极度缺爱的她内心空虚,难以忍受孤独,只要对方给一点点关注,她就会倾尽所有,即使明知陪伴自己的是渣男也舍不得离开。


自我评价过低,她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上等的容貌,上等的才华,却不认为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男人,甘心情愿被渣男利用玩弄。她也不懂得自我保护,因为从没有人教过她



(图片源于网络)



三、命运由我不由原生家庭


难道我们真的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一辈子受它限制吗?难道真如《都挺好》中苏明玉所说“我就长在这样的家庭,逃都逃不掉”那样令人扼腕叹息吗?


非也!我们应该承认,原生家庭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影响,我们虽长于原生家庭,却可以超越原生家庭。原生家庭记载了我们的过去,却没有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可以在无数个十字路口重新选择,创建新的人生经验。


(1)内省

看见,是治愈的开始。我们对情绪的认知要保持一种内省觉察能力,因为所有的情绪背后都有一段情感记忆。当一个人特别愤怒或过度受伤的情绪反应,通常是与小时候原生家庭的原生情结有关,每当自己对某些事件或情境产生超乎寻常的情绪反应时就要加以留意,尤其是那些特别强烈又反复出现的情绪很有可能就是你的心理痛点



(图片源于pixabay)


(2)慢慢与过去和解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成长总是伴随着酸涩与痛苦。


家是熟悉的地方,也是「糟糕」的地方,我们用「惩罚」的方式保护着自己。


每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就会本能地回到曾经的境遇中去,用那一套方式「惩罚」自己。


「家人对自己不好」,明明是家人的错,苏明玉却惩罚了自己多年。


《都挺好》大结局里,苏明玉回到了老宅里,想起了过去母亲对自己的好,哪怕就只有那么一点点的好,都让「小明玉」笑了,「大明玉」也笑了。苏明玉终于卸下了包袱,不再耿耿于怀。


包容家人的不好,停止惩罚自己。与曾经的伤痕和解,与过去和解,与自己和解。


(3)原生家庭不是拒绝成长的借口

如果不能从原生家庭得到充足的养分,那么主动弥补缺失的爱是人生的重要课程。


人生中的“重要他人”不止父母,我们可以去接触认识更多善良温暖的人,从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和希望,学会爱自己,学会坚定从容地表达自己内心合理的需求。



(图片源于pixabay)


“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原生家庭不是拒绝成长的借口,不管是自己领悟学习也好,寻求心理咨询帮助也好,发挥主观能动性试着整合对原生家庭的爱恨,重新解读过去,接纳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认知,积极改变才能通往“治愈”的未来,才能终止“痛苦”的代际传递。


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可改变的。虽然我们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但是依然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命运。


任何时刻都不要忘记,你是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