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教育丨孩子的画:父母了解孩子的桥梁
来源: | 作者:201984203160794 | 发布时间: 2019-06-05 | 1229 次浏览 | 分享到:
你以为孩子真的只是随便涂涂鸦,尽画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吗?你以为画笔和白纸也仅仅只是孩子的玩具而已吗?

涂鸦不是鸦涂

作为父母一定有印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阶段很喜欢“涂鸦”。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向你展示他的“巨作”时,很多父母的反应要么是冷淡地瞥一眼,很敷衍地打发孩子;要么就是想要去纠正孩子“画错”或画得不好的地方;要么就是打趣和取笑。无论哪种方式,对孩子来说都觉得很受伤。



你以为孩子真的只是随便涂涂鸦,尽画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吗?你以为画笔和白纸也仅仅只是孩子的玩具而已吗?


绘画是孩子展示真实自我的方式,孩子的画体现的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无论是在情感层面还是在心理、精神层面。通过绘画,孩子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表达在某一时刻的所思所想


孩子动笔画画并一定意味着他遭遇了什么挫折。绘画诠释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有幸福、快乐,也有突然间的不愉快或烦恼。图画反映的是在绘画时的即时情感


如果父母们足够有心,关注孩子成长的点滴,会发现孩子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画作所呈现出来的内容也是不同的。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地成长,很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今天就聊一聊如何看懂孩子画作的涵义,读懂孩子内心的世界



一、七大黄金法则


首先,家长们不要以成年人的标准,更不要以审美的标准去看孩子的画作,面对孩子的画,必须遵循以下7个黄金法则。


1、欣然接受孩子的画,即使画的不美。当孩子将他的画展示给你看时是在释放某个信息,表露自己的情感,父母某个忽视或不专注的目光都可能深深地伤到孩子。


所以,请暂时放下你的高要求、高标准和高期望,欣然接受孩子的画。


2、抛开审美观,换一种方式欣赏孩子的画。孩子的艺术天赋和其绘画作品的象征表现力并无直接联系,绘画仅是映射其心灵的一面镜子。解读孩子的画,切忌由于画的不美或不像而对孩子说“不”。


父母应该做的是把它想象成一幅完美的杰作,然后热情温柔地鼓励孩子讲讲自己的画。



3、让孩子自主作画。父母可以通过绘画走近孩子,解读孩子,但万不可干涉,甚至“纠正”孩子的创作过程。比如说孩子画的小人没有手,不要对他说“你的画不完整”。一定让孩子掌握画画的主导权,父母无需在旁指手画脚;只需记住,无论孩子画什么,眼前的这幅画是孩子的真实状态和内心的情感写照


4、不要对图画含义做任何推测。面对孩子的画,父母很多时候会先入为主,“你画的蝴蝶真好看。”可孩子的回答却是“这不是蝴蝶,是飞机!”看似只是个小小的错误解读,却可能伤到孩子的自信心。


因此,胡乱的猜测可能适得其反,最好让孩子开口告诉你。


5、别问孩子为什么。欣赏孩子作品的时候,不要让他解释这解释那,因为孩子画的大部分内容都源于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即时选择,没有什么道理可言的。当你问为什么的时候,孩子不知道如何作答,这会让他觉得不自在甚至以为父母对他的画感到不满或失望。



6、让孩子讲讲他的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让孩子自己表达,我们才能知道孩子想画什么。鼓励孩子讲出所有细节,当父母表现出强烈兴趣时,孩子的想象力得以尽情发挥。仔细倾听孩子的叙述,并在画纸背后做好记录,标明日期。


7、别对孩子说出你的想法和观点。“我觉得你的画里好像充满了愤怒。”类似的评价,如果孩子没提,父母也不可说出口。面对孩子的画,父母会有自己的解读,偶尔也会产生诸多疑问或些许焦虑,尽管如此,也不建议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说给孩子听。



二、观察孩子的画:看什么


1、画纸

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孩子使用的画纸都是家长或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画纸。


喜欢小尺寸画纸的孩子往往比较内敛,他没有选择更多的空间,也许是因为缺乏自信,也许仅是因为需求不高或容易得到满足。喜欢中等画纸的孩子往往性格柔和,适应能力强,懂得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喜欢大尺寸画纸的孩子则充满自信,渴望社交,喜欢被他人围绕的感觉。



2、画笔

对于画笔的选择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孩子的性格特点低龄儿童倾向于选择较粗的画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格的形成,孩子画画时会更多选择铅笔


假如年龄较大的孩子仍然喜欢毛笔蜡笔这种大笔粗的画笔,说明他倾向于实用性强的事物,喜欢动手胜于动脑,更重视笔尖实实在在的感觉。假如年龄较小的孩子一开始就喜欢用笔头削得很尖的铅笔,说明他更倾向于理性思考。


3、第一印象

看到孩子的画第一印象是什么?布局是和谐平衡还是杂乱无章?色调是暗淡还是光亮的?是孩子悉心之作还是草率完成的?感觉孩子是快乐还是悲伤的?第一印象是直觉赋予的,为解读孩子的性格奠定一个基调。


4、画面的动感

孩子的画面感是动态,说明孩子往往活泼开朗,自我表现力强;如果画面动作感极强,可能揭露孩子性格中的好动,冲动,甚至是暴躁


如果画面笔触细腻,说明孩子往往性格温和,心思缜密,关注细节,懂得遵守既定秩序;如果画面略显静止线条拖拉,说明孩子可能是个慢性子,行动力差,腼腆内向。



5、画面布局

孩子对空间的运用反映了感知周围环境的方式。一般而言,自信,自我认同感强的孩子往往喜欢填满整张画纸。


合理布局的孩子往往性格既不张扬也不内敛,在社会生活中懂得合理占据属于自己的位置,也懂得给他人留空间。


如果画面出现很多封闭的空白区域,说明孩子小心谨慎,腼腆内向,不希望受到过多关注;也可能自信心缺乏,需要得到鼓励和赞扬。


6、明显缺失的元素

有时,孩子的画里可能缺少一些重要的元素,比如人物的眼睛,耳朵等,甚至是某个家庭成员。


孩子有心事时,绘画成了他的一种表达方式和发泄途径,如果画作中有明显的缺失往往揭示孩子内心世界的波澜,一定要同时观察孩子同时期的其他绘画,如果都出现了同样问题,应该引起父母的注意,谨慎对待。



7、重复出现的元素

如果某个元素在孩子的多幅画里重复出现,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源自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因为得到父母的表扬所以重复画)。二是可能孩子刚学会画某个形状或物体感到自豪,因此会不停地画以展示自己的能力。还可能是曾经深刻影响孩子的某个事件,孩子试图通过重复绘画重现过去的某种情绪。


8、画里的“违背现实”

孩子的画有时会出现与现实相违背,负面扭曲的元素,提示孩子可能遇到一些难以避免的成长的烦恼。


父母应认真观察,仔细考量生活环境,帮助孩子化解烦恼。比如说画面的全家福与现实情况不符,但却是孩子内心期望的家;画面呈现出来的已经过世的家人或宠物等。



当然了,准确地解读孩子的画,还应考虑孩子作画时的情境和孩子的年龄等因素;不要对单张画妄下结论,更不要断章取义,脱离整体解读单个信息的象征意义。


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走进孩子的绘画世界,见证孩子的每一次成长,理解他们的每一点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