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教育丨“她太爱孩子了,以至于把孩子吃掉了”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8-12-26 | 1897 次浏览 | 分享到:
父母对孩子,究竟什么样的才是最好的爱呢?



我们常说,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我们也常教育,孩子要感恩父母。可是,在那么多的孝顺与感恩教育下,还是出现了很多家庭悲剧。



例如前段时间(122日),湖南沅江的一个12岁男孩,因为不满母亲管教太严,在被母亲打后心生怨恨,持刀将母亲杀死。案件发生过后,男孩像没事发生一样,说:“我错了,好像也不是什么大错,我又没杀别人,杀的是我妈。”


看了之后,我的心里一阵阵发凉。当然,这个案件背后有很多值得探讨与深思的地方。但在这里,我想起一句话:“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孩子道谢,而孩子一辈子都在等父母道歉。”
父母对孩子,究竟什么样的才是最好的爱呢?


我想,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我们可以区分和警惕的是,什么是病态的爱,什么是对孩子的伤害。



“她太爱孩子了,以至于把孩子吃掉了”



有一种病态的爱,叫溺爱与控制。父母过分保护和控制孩子,与孩子心理边界模糊。

有时间的朋友不妨先看看这部2018年由石之予执导、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迪士尼电影公司发行的动画短片《包宝宝》。


溺爱与控制,小到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方方面面,大到孩子的升学、工作、婚恋、生娃等,都要包办与监督。甚至一些父母查看孩子的日记本、私拆信件等等,还觉得理直气壮。

这样的父母,生活全部重心都围绕着孩子。在他们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是无法离开自己很好地独立生活的小孩子。一旦孩子离开自己,他们就会抑制不住地产生焦虑、担忧(孩子出事了怎么办)、害怕(孩子不需要我、不要我了怎么办)、愤怒(我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却不爱我了)等等。

溺爱让孩子无法发展出独立的人格,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溺爱孩子的父母,也是精神上无法独立的人。

就像动画短片中的中国母亲,远在异国,精心准备的早餐却得不到丈夫的片刻停留与赞赏,终日只能孤独地守着空巢。包宝宝的出现,让她一下子感受到了被依赖的价值感,也感受到了与孩子相依相伴的温暖与快乐。

没有丈夫、家人的情感支持,也没有自我独立的精神支撑,包宝宝成为了这位中国母亲的生活重心和精神寄托。随着包宝宝的逐渐长大,她越来越害怕孩子的独立和离开。这种恐惧到最后居然上升演变为“为了不让你离开我,我只能把你吃了”的悲剧结局。

因为,失去孩子,就等于失去了她自己。

这种爱,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沉重了。谁也没有责任背负起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即使是母亲,即使是孩子。

而被重重焦虑和令人窒息的爱包裹的孩子,他们要么学会了叛逆,处处与父母对着干,要么学会了屈服,压抑和掩藏自己的感受。而无论是哪一种,这些孩子都难以活出真正的自己,因为他们都在对抗或屈服中失去了体验真实自己的自由和能力。




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的心理边界,给他独立与自由



故事的最后,还好这只是一个梦。孩子回来了,母子和好了。与金发媳妇一起,一家和乐融融。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的心理边界,给他独立与自由。


而要做到这点,父母首先要爱自己,给自己建立清晰的心理边界,然后在育儿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心理边界,发展独立的人格。


所谓心理边界,就是区分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我应该对什么负责任,对什么不负责任。


每个人都有权力和自由去决定自己的人生,也都有责任去担负起自己的生命议题。


一个有自己独立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母亲,她能够在孩子处于婴儿时期的时候(0-3岁),以安定而包容的胸怀,将孩子的各种情绪承接下来,让孩子能够安心地充分经验这些情绪和体验,让孩子发展出良好的依恋和安全感。


而在孩子开始发展独立自主能力的时候(3岁左右),母亲要开始慢慢地有意识地与孩子的情绪保持一定距离,只是在身边陪伴孩子,让孩子去寻找自我照顾的方法,逐渐发展出应对这些情绪的能力,也发展出“我”的意识与体验。


这样的孩子,在往后的成长中,他们会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感受与需求,而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更加尊重和理解他人,也会更加自信、勇敢地去探索和创造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