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持续发酵的疫苗造假事件,让中国的新妈妈们再次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7月15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披露一则信息,根据举报线索,发现长生生物人用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存在造假情况,严重违反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中国的妈妈们,一遍一遍地翻看着那几页印着日期和批号的疫苗记录,检查自己孩子接种的疫苗,是否在被曝光的不合格批次里,心里颤抖得连呼吸都是痛的。
回想一下中国的妈妈们,为了孩子能寝食无忧,几乎要变成去全能专家:
● 比空气专家还清楚今天空气污染的大致范围,不用借助霾表,看一眼窗外就知道,正负不超过20……
● 比医生还熟悉幼儿急疹、腺样体肥大、川崎病、喉炎等各种幼儿疾病;
● 比药剂师还清楚,除了柴胡、红花、喜炎平注射液,还有哪些绝不能给孩子打;
● 比幼师还懂儿童心理学和行为学、对蒙台梭利教具、感统训练如数家珍;
● 比营养师还懂幼儿营养搭配,俩小时搞定一礼拜的辅食;
● 比侦探还仔细地每天全面搜查幼儿园视频,是否有可疑的行为……
现在好了,疫苗事件之后,妈妈们还得比护士还精通全国疫苗生产厂家和批次,研究清楚什么疫苗必须打,什么疫苗可以不打;哪个疫苗能打进口的,哪些私立医院有进口的,哪些莆田系医院不能去……
我们只是妈妈,我们本不需要比医生、护士、药剂师专业,只要有像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那样极其严格的机构给我们的食品、药品把关;我们只是妈妈,我们本不需要比各科老师都专业,只要他们保持专业性、持续学习和进步,而不是直接把教育的全部包袱甩给妈妈。
这种环境下,中国的新妈妈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标签 焦虑
作为母亲,面对全国性的疫苗造假事件,有焦虑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有些妈妈们的焦虑没有好好调整,比如有些妈妈每隔一个小时就在朋友圈转发疫苗的新近况,对所有中国产的物品都拒之门外,过度的焦虑容易引起焦虑症,影响妈妈们的身心健康,这就需要家人和妈妈们自己提前了解一下。
01该如何辨别正常的焦虑和焦虑症呢?
1.正常的焦虑不是坏事
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有焦虑的时候,竞争的压力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加大,焦虑症患者也日益增加。危机感是寻求突破的表现,适度的焦虑感,可以让人具有生机和活力。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发生时,可产生焦虑(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焦虑并不是坏事,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或者说焦虑是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
2.焦虑症会影响正常生活
只有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才构成焦虑症状,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妨碍人应付、对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正常生活。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事实上什么都干不了。焦虑症患者表现焦虑、恐慌和紧张情绪,感到最坏的事即将发生,常坐卧不安,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紊乱现象,如入睡困难、做噩梦、易惊醒、面色苍白或潮红、易出汗、四肢发麻、肌肉跳动、眩晕、心悸、胸部有紧压感食欲不振等。
3.焦虑症与正常焦虑情绪反应不同:
第一,它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
第二,它是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病人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
第三,它持续时间很长,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几周、几月甚至数年迁延难愈。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妈妈们的焦虑,对孩子的影响。心理学研究也发现,父母的育儿焦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最显而易见的是,焦虑的父母会使孩子也同样变得焦虑。因为这样的父母会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成绩稍微退步就被父母语重心长的教育,孩子能不焦虑嘛。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成天焦虑发愁,孩子自然耳濡目染。
其次,最严重的影响是:焦虑会使父母教出低能儿。原因是,焦虑的父母都伴随着很强的控制欲,包办和控制孩子的一切。孩子没法自己探索学习新技能,不能自主做选择,最终成为生活的低能儿。
另外,焦虑的父母也会导致孩子的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受损。因为焦虑使父母很少鼓励孩子,却常常惩罚,这样的孩子容易自卑,不敢跟小伙伴玩,很难融入集体。
03疫苗之殇,让我们做个冷静的妈妈
此次疫苗造假,的确伤了很多妈妈们的心,让我们感到焦虑,然而,也请在事情已发生的情况下,保持客观的冷静,因为你们的过度焦虑不仅会影响你自己,更会影响孩子,如果在与孩子同行的路上,处处担忧,就是诅咒。
面对这样的事件,作为普通人,我们其实无力去改变什么。能做的只有持续关注,和静静等待。和专业的认识寻求疫苗类的知识,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为你的孩子营造一个安宁的小环境。
因为冷静的妈妈,比焦虑的妈妈更受孩子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