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教育|“爸爸妈妈,别吵了....”,父母吵架,怎么最小化对孩子的伤害?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9-09-05 | 1481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网上关于“父母吵架”的问题,成千上万。仅仅在知乎,就有三万七千个。几乎每天,都有网友在帖子里诉说他们的痛苦。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争吵就像一个漩涡,一旦孩子无法从这个痛苦中脱身,只能被迫承担父母争吵带来的负面影响。


(图片源于知乎)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模板,也是人际互动的第一个示范老师。孩子能通过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学会与人相处、表达爱与需求、处理矛盾与冲突。相应地,当父母的互动模式是带有攻击性的、嘲讽的、冷漠的,这种不良的应对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图片源于pixabay)


 一、那些忍受父母争吵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 

1. 缺乏安全感
婚姻冲突与儿童发展心理学家Cummings认为,孩子会非常关注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并以此作为判断家庭环境是否安全的依据。尽管每个人的安全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总体而言,安全感源于家庭环境并且会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通常有足够的信心去探索世界、迎接挑战。因为他相信,成功的喜悦有人分享,失败的烦恼有人分担。相反,破碎的、充满战争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对父母的爱患得患失,时刻要担心父母是不是会随时分开,或者不要自己了。

由于长期被恐惧、不安和紧张折磨,孩子的安全感严重缺乏,面对挑战会缺乏信心,做决定也可能更偏保守。

(图片源于pixabay)

2. 习惯性讨好他人
有的父母吵架时会逼着孩子“站队”,希望拉拢孩子一起数落对方的不是。然而,手心手背都是肉,孩子通常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这相当于推了一部分责任给孩子,孩子无论怎么做都里外不是人,甚至当父母谈崩了时,会觉得自己没有平衡好,感到自责。因此只好被迫学会讨好双方的“技能”。

长此以往,也会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不知不觉的讨好他人。尽管可能被朋友认为“懂事”、“情商高”,但这很可能只是习惯性地“委屈自己”来迎合他人,其实心里有苦说不出。

3. 不会正确表达情绪
很多人都提到过一点:不会生气,也不会吵架。这个“不会”有两重意思,一是不会去和人计较,二是不懂得如何去表达。

有人说,从不敢朝人发脾气,即使人家玩笑开的有点重,自己内心明明很生气,可就是不敢表达出来,不敢和人有冲突,是因为害怕吵架的紧张气氛,更害怕互相伤害。 

(图片源于pixabay)

这些负面影响根植于心、深刻且持久。 辱骂、侮辱、威胁等语言上的攻击;更进一步的殴打、推搡等身体攻击;还有回避接触、分居、离家出走、生闷气等冷战行为,是属于杀伤力、破坏性强的冲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完全不能发生任何争执。
 有时候,父母之间发生“建设性的冲突”是为了明确边界,释放情绪,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以通过轻度或中度的含有妥协以及相互支持的冲突而获得成长。 


二、吵架之后与孩子的互动很关键 

按理说,要求家长照着“教科书”吵架,争吵时不带攻击性,纯粹对事不对人,表达情绪的同时又顾虑到对方的感受,确实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但孩子毕竟是无辜的目击者、无力的旁观者。我们如何能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呢? 吵架之后的互动是至关重要的。

(图片源于pixabay) 

电影《怦然心动》(flipped)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小女孩朱丽被邻居家的男主人和小男孩嘲笑家里清贫,连院子都没人打理。晚饭时,朱丽将此事告诉了父母,引发了父母间的争吵。

原来,父亲把家中大部分钱拿来照顾自己智障的弟弟,令家人生活拮据。妈妈不得不忍受这种清贫的生活,向邻居借洗衣机来用,她质问爸爸,难道你的弟弟比你的孩子们更重要吗?爸爸被这句话刺激到,也冲着妈妈大声吼叫。朱丽看着父母因自己而引发的争吵,心里非常难过。 然而,当晚上大家都冷静下来后,父母分别来到朱丽的房间,爸爸解释了弟弟亲情对他的重要性,也表达了自己对妈妈和孩子们的爱意和感谢,妈妈也来到朱丽的床头,告诉朱丽她是多么欣赏朱丽的父亲,因为他是一个对家人至情至性的男人。

朱丽很快从伤心难过的情绪中摆脱出来,也决定要为自己心爱的家人做些事情,她独立承担起了打扫整理院子的工作,把院子收拾的井井有条。

(图片源于电影flipped) 

这个事例让我们看到,如果在争吵后还能够彼此理解,表达对对方的欣赏和爱慕,并让孩子感受到这份实实在在的爱,那么争吵分歧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消融。 


三、这样做可以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1. 吵架时避开孩子
在双方即将“开火”之前, 先想一想周围环境和孩子的处境。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生大的争执,这点父母应该达成共识。这并非回避矛盾, 而是防止孩子直面冲击,增加内心的不安和无力感。

如果实在无法回避孩子,就尽可能的就事论事,或者采取一些小策略,比如双方约定吵架时轮流说3分钟。若在孩子面前吵架,也需要在孩子面前“一笑泯恩仇”,展现给孩子修复关系的过程。 

2. 澄清冲突原因
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 可以让孩子了解父母正在产生冲突甚至冲突的原因。我们并没有办法将孩子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培养长大,争吵也不可避免。
 
(图片源于pixabay) 

如果孩子吓到了, 应该询问孩子的感受并且道歉。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在他理解的时候告诉他吵架的原因,让孩子明白冲突无可避免, 但是也有解决和面对方式, 而且双方都在努力沟通。 

3. 确认和安慰
确认和安慰的作用就是让孩子减少不安和焦虑的情绪, 明白父母间虽然有冲突, 但是依然会爱护他。

这个时候,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点需要注意:第一,明确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吵架并不是你的过错,避免孩子内疚自责;第二:莫让孩子“站队”,将他推向两难境地。这样的做法会造成孩子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前面提到朱丽一家的故事,尽管父母之间的激烈争吵给朱丽带来不适,但争吵之后她们与朱丽的互动,给了朱丽一剂“强心剂”。

朱丽的父母通过坦诚吵架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情绪、反思自己的不当之处,帮助朱丽了解整个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让朱丽明白这不是她的过错,减轻心理负担。同时,双方也强调这次吵架并不影响他们对朱丽的爱,使朱丽能够安心下来。

(图片源于pixabay)

 也就是说,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夫妻吵架”,而在于夫妻双方能否给孩子展现一个健康地面对矛盾的态度,以及一个科学有效的情绪疏导和解决矛盾的策略。我们有时候会放大分歧和冲突,却忘了勇敢表达爱、理解和欣赏,才是营造一个幸福家庭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