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拿什么来拯救少年殇?
来源: | 作者:心邻医疗 | 发布时间: 2019-11-21 | 1573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你的孩子不坚强,更需要被支持而不是被责备。坚强是一种能力,可以习得。

孩子,你可以暂时不坚强,但请你不要放弃生命,不坚强的你同样值得被重视,我们会陪伴你一起慢慢学习「坚强」这种能力。

 

(图片源于pixabay)

 


1

孩子自伤,触目惊心

 

国外有研究报道,青少年的自伤行为报告率是3%~42%,7%的孩子曾有过自杀企图,55%曾有多次自杀企图。我国2011年的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数据显示,30%的青少年在过去一年发生过直接自伤行为。(了解往期文章:《请小心呵护这些让自己伤痕累累的孩子》

自伤行为被定义为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比如:割伤、烫伤自己,撞头,用身体撞击硬物,把东西戳到皮肤,吞下有毒物质或其他异物,故意把自己置于危险情境,比如飙车、服用过量药物等。

 

青少年自伤可能是想缓解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安;或是想获得掌控感;或是通过这种伤害自己的方式减轻罪恶感;抑或是为了寻求关注,试图用这种方式引起身边人的关注和重视,甚至以此为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图片源于pixabay)


当青少年无法应对迎面袭来的强烈负性情绪时,觉得自己难以承受,通过自伤能快速释放压力和表达情绪,但这并不能持久缓解他们的痛苦,长期以往是要付出代价的。

 

就好像心里有个很深的伤口,没有选择去清洗和缝合伤口,而只是贴了创可贴,这样伤口可能会感染,会面临更严重的问题。


因为之后再遇到逆境,青少年依然还会感到痛苦,而且自伤会上瘾,一开始可能只是轻轻一划,之后可能会加大力度,最后可能一步步升级成自杀,这是极其危险的。

 

(图片源于pixabay)


自伤与自杀有很多共同点,也有区别,但本质上都是对身体的伤害,对身心健康和生命的造成重大威胁。

 


2

人间不值得吗

孩子为什么会想自杀

 

自杀是指在死亡意愿的支配下,故意采取自我毁灭的行为,并导致了死亡。青少年自杀的成因复杂,包括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或躯体疾病等多方面的因素。

 

(1)   生物学因素

某些神经递质(如多巴胺、无羟色胺)可能与自杀相关;而且自杀行为有一定的遗传学基础,7%~14%尝试自杀的人有自杀家族史。这种遗传学的特征在环境因素诱发下使个体对自杀更易感。

 

(图片源于pixabay)

 

(2)   心理社会学因素

个体方面,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情感发展不稳定,心理矛盾冲突明显。重大负性生活事件不良的认知模式以及各种难以忍受的负性情绪体验(尤其是绝望感)都是青少年自杀的影响因素。

 

此外,有研究也表明,某些人格特征(比如神经质、自卑内向、孤僻敏感、冲动、自我为中心等)也会使得个体在遭遇生活事件后对自杀更易感。

 

家庭方面,父母专制或怯懦无能的教养方式、情感忽视、家庭暴力、家庭功能缺陷、经济状况等都可能成为青少年自杀的诱因。


学校与社会环境方面,遭受校园欺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对死亡的正确教育以及自杀现象在媒体的公开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很大。

 

(3)   精神或躯体疾病

70~95%的自杀青少年被发现患有一种或几种精神疾病,最常见的是抑郁症,其次是物质滥用、精神分裂症。

 

躯体疾病的慢性化、久治不愈也会增加自杀的风险。

 

(图片源于pixabay)

 

尽管自杀的成因复杂,尽管存在众多风险因素,但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生活并非一成不变,个体也并非无能为力坐以待毙。即使身处黑暗,也终有光指引你冲破黑暗。

 


4

拿什么来拯救少年殇

 

青少年生命守护网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织就。

 

父母应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安全温暖的家庭环境,有些家长为了生计不得不与孩子分隔两地,但也应注重情感上的交流。

 

采取积极的方式和孩子互动,多鼓励和赞美孩子,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帮助孩子正确应对压力;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留意孩子的社交环境。

 

(图片源于pixabay)

 

学校应重视热爱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会青少年如何应对压力,正确认识并理解应激事件,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

 

青少年阶段,学校与家庭是孩子主要的生活环境,老师和家长要对青少年自杀的征兆保持警觉和敏感,正确识别孩子的行为预警信号。很多青少年在自杀前会表现出明显信号,比如明显的性格变化和行为变化。(了解往期文章:《自杀前,TA或许求救过》)

 

(图片源于pixabay)

 

必要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目前有一种认知疗法叫辨证行为疗法,可以帮助青少年在寻求改变与接纳之间找到平衡点,转换看待世界的方式,理解不同立场的合理性,帮助他们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平和的心态。研究表明这种疗法有能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的自伤意念、自伤行为和缓解抑郁症状。

 

我们擅长教孩子如何成功,却忽视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

 

孩子自伤行为,是家庭之痛,社会之殇。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需要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一起努力。

 

理性发泄负面情绪,坦然面对逆境,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这是我们需要教会孩子们的一堂必修课。

 


参考资料:

[1] Moskos, M.A., Achilles, J., Gray, D.Adolescent suicide my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Crisis the Journal of CrisisIntervention and suicide Prevention.2004,25(4):176-182.

[2] Nock, M.K, Jr, J.T., Gordon, K. H.,Lloyd-Richardson, E., Prinstein, M. J.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adolescents: diagnostic correlates and relation to suicide attempts. PsychiatryRes, 2006,144(1):65-72.

[3]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2014.Preventing Suicide:A Global Imperative.Geneva.

[4]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自残与自伤——我为什么会伤害自己?2018.

[5] 陈君,杨娟,朱熊兆,等.高中生自杀意念的素质-应激模型:多时段的追踪研究.心理科学,2011,34(3):733-737.

[6] 蒋红云,屈远,郭兰婷.四川省6~16岁儿童少年自杀风险及相关因素调查.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5(5):292-295.

[7] 王雪,尚元东,马文华.青少年自杀行为产生原因及干预对策.社会与公益,2019,(07),42-44.

[8] 张卓维,李光耀,茌圆圆,等.DBT在缓解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自伤倾向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心理月刊 2018,(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