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孩子抗抑郁,「猪队友」父母是最大的绊脚石
来源: | 作者:心邻医疗 | 发布时间: 2019-10-17 | 2025 次浏览 | 分享到:
如题。

知乎上一对父母求助网友:孩子抑郁,在吃药,我们想帮助他,但他拒绝,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然而,这个并没有提供很多信息点,看起来还算“中立”的问题,似乎引来了许多谴责。


“孩子为什么拒绝你的帮助,因为他根本不相信你能帮到他。没错,就是你们亲手把孩子弄抑郁的!!!”

“帮助?有没有搞错?!孩子之所以会患病,从根源上说,基本上就是拜你们所赐....”

“你们帮不上孩子的,他也不需要你们自以为是的帮助。”

......



(图片源于知乎)


评论中,许多正经历着抑郁症折磨的人似乎正借着这个提问,扩大化的把提问变成一次父母与孩子对话的机会,用自己的血泪控诉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伤痛。


且不说这种控诉有没有强加因果的嫌疑,这个现象确实折射出了抑郁症患者群体对父母产生不良影响的不满。也是眼下不少家有抑郁症孩子的家长的烦恼与困惑。


关心则乱。


尽管家长们的本意大多数都是好的,但落到现实生活中似乎却无法有效地表达关心,不知如何与抑郁症孩子相处。


难道作为抑郁症孩子的父母,真的像评论中所言什么都不做让孩子“自生自灭”是最好的吗?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缩小这种鸿沟?

(图片源于Pixabay



一、对疾病多一些认识


我们常说,看见是治愈的开始。


父母们在各种行动、语言上表达关心和帮助之前,不妨先忍耐住想表达的心,停下来对抑郁症多一些了解,譬如抑郁症的症状、发生发展以及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


尽管目前为止,关于抑郁症的科普知识越来越丰富,大众也开始对抑郁症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总还是存着一定“侥幸心理”,觉得这个病“应该”不会出现在我那平时看起来很乖巧的孩子身上吧。


然而,这样的“侥幸心理”却可能带来隐患,比如很常见的,当孩子出现一些抑郁征兆,向家长“求助”时,家长否定了他们的感受,认为那是矫情、无病呻吟,是找借口,太脆弱等等。


这些忽视孩子痛苦的语言或行为,对孩子来说都可能是雪上加霜的无情中伤。



(图片源于知乎)


此外,另一种与“忽视”相对的情况也需要父母避免,也就是对孩子的情况“灾难化”。


所谓灾难化,便是把事情想得越来越糟糕直到最极端,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并且对此深信不疑。


比如在言行举止中不断向孩子灌输“你病了,这些事情你做不来”,“你天生就性格内向,胆小怕事”等等。这可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产生自我怀疑和无用感,对疾病恢复缺乏信心。


面对抑郁症,父母有对抗的信心,孩子才能从中感觉到力量。



二、督促求医和服药、防自伤自杀


这可能是家长能给抑郁症孩子提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


我们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抑郁症是疾病,并非普通的心情不好,几乎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就走出来。


治疗抑郁症,最关键的是要接受正规的诊断与治疗。


按医嘱服药,是控制病情的前提。无论是现有的科学研究还是临床实践中,都经常报告病人因擅自停药而使病情复发的状况。


的确,一些药物可能会伴有诸如口干、嗜睡、便秘等副作用,可一旦擅自停药,伴随的可能是更严重的情绪波动以及反复发作带来的疾病慢性化、复杂化。


父母所能做到的便是提醒、叮嘱孩子按时按量服药,若孩子因产生一些副作用不愿意服药时,可与医生进行协商进行调药。



(图片源于Pixabay)


此外,可以仔细观察孩子的状况和表现,当抑郁症孩子出现自杀想法,或有一些诸如写遗书、赠送平常很宝贵的东西给他人、言辞中有一些告别或嘱托他人的行为时,提示着可能存在自杀风险,防范自伤自杀也是家长所能做和必须做的。



三、不要责怪孩子,也不要自责


大量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关系、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大多存在一些问题,很难绕开家庭因素。


大量的脑成像研究也显示抑郁症具有生物学基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并非家庭因素一因所致。


家长过度揽责并不合理。


要知道,对抗抑郁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持久战,家长长期自罪自责,反而更容易让自己也陷进去了。这种状态对于孩子的治疗与康复并无益处。


作为父母,你会发现自己全部的精力都被抑郁症孩子吸引。与此同时,你可能忽略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员的需求,但是在这段困难时期,多多照顾自己也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也切莫说一些诸如“你这一病全家人都跟着你遭罪受”的责怪性言语,这可能让原本就有些内疚的孩子更加自责或对父母产生抵触。接受事实、调整预期、重拾信心。父母能为自己和孩子减轻压力,同时也是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传递信心的机会。



(图片源于Pixabay)



四、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


尽管医生的专业治疗无可取代,但避开监护人谈治疗都是“耍流氓”。如果患者能得到家庭的支持和温暖,是非常有利于恢复病情的


尽管一个温暖的家庭并非一日所成,许多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确实也存在一些根深蒂固、很难改正的不良模式,比如家人之间的提要求都是用威胁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比如打压式教育。


家庭很难一下子改变,但我们也要看到它有改善的可能。少说多听,是父母们可以努力学会和做到的一点。


也许孩子可能会有些抵触与父母交流想法,但尊重孩子的感受,你只需要强调你的关心和倾听的意愿,强调这种意愿的主要目的并不在“妙手回春”般地让孩子愿意向父母倾诉心理的伤痛了,而在于向孩子传递“我愿意陪伴你,支持你”的意愿


此外,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出去与人接触,避免长时间的自我封闭导致社会功能进一步损伤,但同时尽量不要聚集“七大姑八大姨”对孩子轮番“劝慰”、“开导”式轰炸



(图片源于Pixabay)


家有抑郁症孩子,确实对家长与孩子都是重大的考验。陪伴抑郁症孩子是一件耗费心力的事情,许多家长也同样经历着那些无助、无奈的时刻,只为有一天阳光又可以重新照亮在孩子身上。


愿每个抑郁症孩子都能走出阴霾,也愿每个陪伴抑郁症孩子的家长都能被温柔以待。借用一位陪伴抑郁症女儿母亲的话:看,前面有彩虹,后面也有阳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