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Psychology
教育 | 发展心理学告诉你,孩子几岁上学最合适
来源: | 作者:胡三红 | 发布时间: 2019-07-31 | 158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上学是孩子的必经之路,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渠道。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那孩子什么年龄读书合适呢?


《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是年满6岁的孩子均可入学;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适当延长至7岁,统计年龄截至时间为8月31日。《义务教育法》对适龄儿童的界定并非无依无据。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孩子上学的年龄需要与其身心发展程度相匹配。



一、身体发育水平


我们并非生来就能走会跑,许多动作都是随着身体发育逐渐练习学来的。动作发展主要指行走动作、手的抓握能力和动作技能的发展,这些动作技能都有一定的发展顺序。其中最重要的是“从大到小”的发展顺序,即由最初与大肌肉相连的动作逐渐发展出小肌肉群控制的精细动作,比如最开始只能伸手臂到能够剥香蕉皮。


尽管大约三岁的时候,孩子就可以发展出抓着笔并画近似圆形,但小肌肉群的精细运动并不足以支持他们进行写字这样的“小动作”,直到5、6岁左右,才能画出比较流畅的线条或写出比较流畅的字。而写字是孩子上学必要掌握的一项动作技能,太早上学上课就可能遇到困难。



训练这些动作技能,有三个基本条件,即练习的机会、对学习动作的鼓励以及一个可供模仿的正确动作。父母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练习,适当安排孩子承担简单的家务活动,如扫地、擦桌子;带领孩子参加适当的户外活动;教会孩子正确的握笔姿势、对着字帖临摹笔画较少的字。与此同时,对孩子的行为适当加以鼓励和肯定,是维持其积极性的重要条件。


二、智力发展


学习是孩子上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获取知识离不开孩子本身的智力发展。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智力发展会经历几次“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阶段都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完成的基础之上,所以这些阶段不可跳过。当然,他也承认,遗传、家庭教育、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可能促进或延缓儿童的智力发展速度,因此,儿童进入特定阶段的年龄存在个体差异是不足为奇的。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这个阶段,婴儿能够通过动作来获取有关外部的知识经验,他们用最直接的感官体验来探索这个陌生的世界。比如在儿童的世界里桌子就是硬的,而床就是软的,获得这些经验的直接来源就是通过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所以小孩子一遇到什么新鲜的事物都喜欢用手去摆弄,其实他就是想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在9--12个月的时候儿童又出现了客体永恒性,也就是他清楚的知道事物不会凭空的产生或凭空的消失。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进入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使用大量的心理符号(词汇和表象)来指代所遇到的事物和事件。比如“狗”这个词代表了有四条腿、中等大小、有尾巴、天热会伸舌头的动物。此外,一些象征性的游戏开始出现,比如把鞋子当作电话或者用假想的麦片喂娃娃。符号化的发展特点对孩子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这种“初级的抽象能力”是学校学习中听说读写的重要基础。


皮亚杰认为,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对物体守恒的概念还没发展出来。比如把一杯细高的杯子里的水倒进了矮粗的杯子里,孩子会说水变少了。但是也有其他研究发现,皮亚杰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在把任务情境转换为更贴近生活的测验后,孩子们是可以顺利通过守恒任务的。


抛开具体的个体年龄差异,守恒概念的发展,意味着儿童的认知能力不再因为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如形状、方向、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能够达到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在课程教育中,对课文的中心主题概括、数学概念的转换都离不开守恒概念的发展。在守恒思维发展出来之前上学,可能会让孩子学得很吃力。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儿童是最适合接受学校教育的。此阶段,守恒概念基本发展完善,此前只能进行简单表征的心理符号在这个阶段也开始会进行认知操作,简单的数学运算,有序关系的推论(例如,若A>B, B>C, 那么A>C),单词和句子的关系都开始发展出来。


小学课程教材也大多基于此进行设计。比如四年级之前,数学主要学习简单的加减乘除应用题、面积体积的计算等,语文从学习词语到造句再到写简单的作文,老师也开始要求孩子学会提炼课文的中心思想。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只能利用具体的事物、物体或过程来进行思维或运算,不能利用语言、文字陈述的事物和过程为基础来运算。例如爱迪丝、苏珊和莉莉头发谁黑的问题,具体运算阶段不能根据文字叙述来进行判断。而当儿童智力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比如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简单的方程式、逻辑推理题开始纳入教学内容。



尽管存在个体差异,大部分孩子在6-7岁入学是比较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四五岁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理解能力跟不上,思维方式没突破。而身体上,孩子做“大动作”——跑、跳、蹦的能力比不上大一些的孩子,做“小动作”——手指的精细动作的能力也不行,书写肯定会受影响。


教育能否恰到好处的发挥作用,与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绝不仅仅止于被动等待,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父母与家长因材施教、协同引导。教育并非等到果子成熟掉落的那天才顺手捡起来,更重要的是从种下树苗那天便悉心浇灌、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