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末,《南方周末》报道了一名初三女孩有点“张扬”的自杀事件。她的绝决、毫不犹豫令人无奈惋惜。
据统计,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中国青年报援引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称,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青少年和女性是自杀的主要群体。
自杀的高致残性、高致命性迫使我们反思,为什么有人会自杀?怎样才能拉一把徘徊在生命边缘的人?
一、为什么有人会自杀:自杀的影响因素
自杀行为的发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或躯体疾病等多方面因素。
1、心理学因素
(1)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通常是自杀的直接原因。这些负性事件多带着“丧失”的特征,能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如人际冲突、工作或经济问题、丧亲、名誉受损及多重生活事件合并出现。研究发现,自杀者在正式行动的3个月内,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明显增加,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样,常起着“扳机”作用。
(2)自杀者常常存在非此即彼、以偏概全、易走极端等不良认知模式。在挫折面前不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做出客观评价;易从宿命论的角度看待问题,认为问题带来的痛苦是无法忍受、无法解决、无法避免的;短视化,哪怕采取不可挽回的极端方式也要解决当前的痛苦。
(3)自杀者通常有慢性的痛苦、焦虑、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的情绪特征,且难以忍受这种负性的情绪体验,绝望感尤为明显。
(4)自杀者具有冲动性、盲目性和不计后果等特点,特别是亚洲国家的自杀者,冲动性更明显。此外,性格内向、孤僻、敏感、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人格特征都为自杀行为埋下“伏笔”。
2、生物学因素
(1)神经生物学因素:大量研究发现,多种神经递质(如五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可能与自杀行为密切相关。这种神经递质功能的改变可能与冲动性、攻击性有关,而这往往是自杀的素质基础。
(2)遗传因素: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表明,自杀行为确实有一定的遗传学基础,家系中有自杀者的自杀风险较高,多达7%—14%尝试自杀的人有自杀家族史。这种遗传学特征可能会增加自杀的易感性,但也需要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会触发。
3、疾病因素
(1)精神障碍:在所有自杀的危险因素中,患有精神障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综合国外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自杀死亡者中患有精神疾病的比例高达90%以上,最主要的是心境障碍(30%-70%)、酒精成瘾(15%-27%)、精神分裂症(2%-12%)。临床上的共病情况,例如抑郁症合并酒精成瘾也会增加自杀风险。
(2)躯体疾病:大量研究表明,患有慢性或难治性疾病患者的自杀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病人可能因疾病反复发作导致功能受限,较一般人群更易产生抑郁、焦虑,甚至否定自我、悲观绝望的负面情绪,这些负性体验会增加自杀风险。
二、自杀前,Ta都在想些什么?
自杀实施前,大多数自杀者想尽快求死来摆脱痛苦,却又拼命抑制这种想法,心理处于“两个小人打架”的矛盾状态。“生存还是死亡?”此时,他们常常提及有关死亡或自杀的话题,真正的目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希望尽快脱离苦海。
从自杀意念到自杀行为的发生,常被一些负性事件触发,使得情况“雪上加霜”,出现“死了一了百了”的自杀冲动。此外,自杀者在自杀时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明显处于僵化状态,常常以悲观主义的先占观念看待一切,拒绝或无法用其他方式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陷于负性情绪无法抽离。
三、抓住自杀风险的基本线索
自杀行为的发生并非完全是突然和不可预测的,大多数自杀行为的发生存在一些征兆。
1、通过各种途径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表达自杀意愿
自杀者在自杀前曾流露出相当多的线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杀意愿,如反复向亲友、同事或医务人员打听或谈论自杀方法,或是在日记,社交媒体频繁谈及自杀等。有可能会与朋友讨论自杀方法,即使通过玩笑的方式,或购买可用于自杀的毒物、药物、刀具,或常在江河、悬崖、高楼徘徊等,提示可能已有自杀计划。此外,不愿与他人讨论自杀问题,掩盖自杀意愿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信号。
2、近期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丧失事件
“丧失性事件”常常是自杀的导火线,特别是在事情发生早期,容易过于冲动而选择自杀。在经过危机干预后,自杀风险虽然有所下降,但绝望感仍可使他们采取自杀行为了逃避痛苦。
3、近期有自杀或自伤行为
既往行为是将来行为的最佳预测因子。如果当事人上一次自杀未遂,但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再次自杀的风险反而会大大增加,且自杀的手段可能致死性更强。此外,在多次自杀行为后,周围人可能认为当事人并不想死就掉以轻心、放松警惕,此时自杀成功的概率也将大大增加。
4、反常行为
如突然性情大变,如易怒、悲观、自卑和冷漠,内向、孤僻的行为,不与家人朋友交往;自我憎恶,无价值感、愧疚感;突然整理个人事务或写遗书,把自己很宝贵的东西送走,像在“托付后事”。此外,慢性难治性疾病患者突然不愿意接受治疗或突然“反常性”的情绪好转,也是重要的线索。
5、精神障碍缓解期同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
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出院6月内有42%患者自杀,出院1年内为58%,这提示抑郁症导致的自杀并不一定只出现在疾病的发作期,疾病的缓解期同样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特别是出现情绪的突然“好转”,应警惕自杀的可能。这种“反弹”可能与康复期的行动力更强有关。
这些信号的发出是预示,也是求救。如果我们对自杀多一些了解,当发现身边的人出现相关症状或者其他莫名的、不符合其本身的行为和言语时,及时介入,早发现、早处理。也许无法提供多么妥善的解决方法,但至少,你伸出的手,给了站在悬崖边上的人一丝希望的光。